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

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并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出版说明

写在前面

序言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与审视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到“辩证唯物主义”

二、从“历史科学”到“历史唯物主义”

三、从“实践人道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七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八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五、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第九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第十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柯到黑格尔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一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二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四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一、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四、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第十五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一、“从后思索”: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从后思索”: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三、“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第十六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三、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四、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第十七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第十八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附录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确立和演变

一、从《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到《社会学大纲》

二、从《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哲学导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附录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形成、特征和缺陷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根本缺陷

附录三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三、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基础

四、简短的结语

附录四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

四、《马克思的幽灵》的启示

附录五 杨耕的哲学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

一代学者的使命

哲学要关注“时代的迫切问题”

关于“新唯物主义”

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

一见哲学“误”终生

附录六 杨耕: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 电子书
本书多数论文围绕着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反思而展开。
马克思的社会学 电子书
本书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为当前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4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4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2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3辑) 电子书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