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纪念日举办“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

内容简介

2017年4月23日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0周年纪念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举办了“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

会议围绕廖仲恺、何香凝的历史功勋、生平事迹与思想、艺术成就、相关文物文献的保护利用等课题展开讨论,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视野,发掘了新史料,提出了新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作者简介

编者宋垚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制冷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制冷与空调技术、传热传质过程、农副产品冷藏保鲜技术、高等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在“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传承与发展是最好的纪念——在“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仲恺香凝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第一编 思想与史事

廖仲恺的伟大革命勋业和崇高精神品德

第一次东征结束后的粤陈妥协问题——兼论“廖案”的发生

廖仲恺民权思想的历史特点

廖仲恺践行新三民主义的思想境界与历史功绩

学习研究廖仲恺,永远向廖仲恺先生致敬(讲话稿)

《民国日报》载廖仲恺佚文注疏——兼谈廖仲恺史料的发掘

孙中山治下军队的党化改造——以廖仲恺的活动为中心

廖仲恺对创建黄埔军校的革命贡献

廖仲恺与广东农民运动

转折1925——廖仲恺遇害对农民运动的影响

从创办学校看廖仲恺、何香凝的近代化思想

论何香凝的伟大理想

何香凝: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伟大先驱者

何香凝南洋筹款疏记

何香凝坚守左派立场探源

何香凝:多党合作的实践者、参与者、推动者

何香凝侨务思想与实践研究

略论廖仲恺与蒋介石

文章有道交有神,唯我与君同性真——记柳亚子眼中的何香凝

何香凝与廖恩焘的关系初探

第二编 艺术研究

不容遮蔽的艺术家——何香凝绘画研究三题

留学日本时期的何香凝

何香凝与她的诗词书画见证革命岁月

孤芳耿耿照尘沙——寒之友社时期何香凝画风转变

其画与其人,可以昭百代——何香凝的艺术人生

游志——1928-1936年何香凝先生的绘画活动

“传统水墨”与“现代风景”的结合——论何香凝的《月下小景》

从廖仲恺的两幅书法诗探析其背景、用意、审美追求与美学境界

文化创意理念背景下何香凝文化遗产的设计学应用实践

后记

“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垚臻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闽台民间的心灵家园与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的核心重点,总体概括有以下方向:以闾山教派之整体为研究对象;台海两岸教派文献比对;学术理论与宗教实践两全;合并文献与田野调查;中文与日文等文献交叉比对;厘清过去不当传说。本书综合了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观点,采取了古今文献梳理,配合两岸实地田野调查,融合而成。
维特根斯坦与当代哲学的发展 电子书
国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西人西学翻译与晚清救国良策的探索 电子书
晚清社会历史变革与华人、西士的西学翻译及其对“兴国策略”的探索有着必然联系。本书选取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四个历史节点的四部代表译著《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文学兴国策》《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人学》做描写式的共时研究,分析了地缘文化、妇女解放、教育改革、人学四个议题的翻译在救国思潮下的翻译特点和策略。通过对译本的历时研究,揭示西学翻译在救国思潮下的阶段性特点、脉络和逻辑,译本体现的振
《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 电子书
《论语》是“六经”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哲学,但由于语句过于深奥,使得初学者很难读懂。本书对《论语》中的经典段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讲解,并以大量历史故事作为注脚,让读者更加明白易懂,从而领悟论语中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