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主道路(理解中国丛书)

中国的民主道路(理解中国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民主政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然产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民主政治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中国民主有和其它国家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民主是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长期奋斗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对当代中国的民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民主建设形成了自己的重要经验,这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民主制度就是中国的民主道路。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理解中国》丛书编委会

出版前言

绪论 植根中国大地的民主

第一章 中国民主的由来

一 历史起点与路径

(一)民族危机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二)连续三次救亡图存探索

(三)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之路

二 中国政治的国情基础

(一)政治制度建立于物质基础之上

(二)瑷珲—腾冲线:中国的基本国情线

三 中国国情对政治制度的约束与要求

(一)“大一统”:两河文明孕育古代政治制度

(二)统一与发展:国情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

第二章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 新中国建立后初创民主政治

(一)制定第一部《宪法》

(二)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一)拨乱反正,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蓝图

(二)80年代的四大改革

(三)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民主特征: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相统一

一 发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之惑:“民主”还是“集中”

(二)反思“文革”:“民主”与“法制”的平衡

(三)改革中的探索:放权还是集权

二 “保障权利”与“集中权力”的逻辑与功能

(一)党与人民两面一体:“三统一”的政治语义

(二)保障权利:调动人民积极性

(三)集中权力:实现战略性发展

第四章 中国民主建设重点:发展协商民主

一 中国协商民主的由来与发展

(一)“三三制”与“旧政协”

(二)新政协开启协商民主实践

(三)新时期协商民主的新发展和制度化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历史价值和主要特色

(一)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历史价值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形态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特色

第五章 中国民主发展策略:循序渐进扩大人民权利

一 中国的渐进权利观

(一)权利是历史的而非天赋的

(二)权利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

(三)权利是现实的而非理想的

二 渐进权利观的现实来源

(一)权利的非线性发展

(二)欧美国家政治发展史的经验

(三)后发国家盲目民主化的教训

三 坚持走渐进式权利发展之路

(一)正确把握权利意识的两面性

(二)坚持科学的权利发展观

(三)逐步实现和扩大人民权利

第六章 中国民主建设方法:问题推动与试点推进

一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论

(一)两种思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

(二)政治问题的特殊性

(三)“顶层设计”的前提与条件

二 问题推动的路径选择

(一)现象大于本质:从治标入手

(二)积小胜为大胜:降低改革成本

三 试点推进的程序原则

(一)认识论:寻求主客观统一

(二)试错法:分散改革风险

第七章 中国民主建设展望

一 推动中国民主建设的制度供给因素

(一)权力制约的需要

(二)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

(三)反腐倡廉的需要

二 推进中国民主建设的三大策略

(一)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二)扩展协商民主范围,提高协商民主质量

(三)建立权力制衡体系,发展民主监督

中国的民主道路(理解中国丛书)是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房宁。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的民主道路(理解中国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电子书
熊逸作品,讲透古代中国的正义、道德、伦理,告诉你许多难题的答案。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严复的哲学思想: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端 电子书
本书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电子书
本书从新的角度入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出新的哲学视野,为当代中国学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术价值较高。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