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l本书是近30年来中国藏传佛教图像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之一,两次再版,书中增补修订内容融入作者40年研究成果,并在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中穿插经典藏传佛教故事,集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既是研究人员深入藏传佛教图像艺术领域的“引玉之砖”,也是宗教美术爱好者必备的案头参考。

l本书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即销量上万,2007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全新修订出版后一度售罄,畅销多年。

l精美四色印刷,配有300多张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彩图。其中既有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亲自拍摄的第一手资料,也有著名摄影师的藏地摄影作品,观赏性和学术性并举。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六章。作者在多年实地深入研究、参考国内外权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分别从藏传佛教的基础知识,寺庙建筑,佛像类型,服饰礼仪,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以及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方面对藏传佛教进行全方位的、细致的解读。

作者简介

金申,古代佛教造像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央视《鉴宝》栏目特聘权威专家、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多年,回国后多次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文物著述30余种。

章节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叫藏传佛教

1.喇嘛

2.教派及重要祖师

3.宗喀巴

4.密宗和显宗

5.何谓“欢喜佛”

二、藏传佛教的学术

1.五明

2.四大札仓

3.藏文大藏经

4.活佛

5.达赖喇嘛

6.班禅喇嘛

7.呼图克图

8.呼毕勒罕

9.金瓶掣签

第二章 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

一、建筑

1.藏式建筑

2.汉藏结合式建筑

3.汉式建筑

4.按密宗义理构想的建筑

5.佛塔

二、美术

1.《造像量度经》

2.壁画

3.唐卡

4.雕塑

5.木刻

6.德格印经院

7.纳唐印经院

第三章 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

一、概说

二、释迦牟尼佛

1.释迦牟尼旃檀像

2.太子像

三、寺庙中常见的各类佛像

1.三世佛——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

2.三方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

3.接引佛

4.长寿佛

5.弥勒佛

6.佛装弥勒像

7.菩萨装弥勒像

……

第四章 佛像的手印、标识、坐姿、台座、衣饰等

第五章 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

第六章 服饰礼仪类

附录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是202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作者金申。

得书感谢您对《西藏的寺庙和佛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10大心理障碍 电子书
本书涉及的10大心理障碍包含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