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1、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 安顿身心的日用之道。著名学者余世存,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讲述。

2、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带你了解我们传统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物理、信念,我们文明里的信仰情怀。在传统节日里活出中国,见识中国。

3、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 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4、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内容简介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第yi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佳知识读本,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富有思想冲击力、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时间之书》《东方圣典》(主编)等。

老树

  画家、学者,本名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章节目录

春节:取悦天地的礼乐文明

元宵:年岁劳作前的欢聚

春分:情欲萌动的媒介

社日: 社会之始的认同和欢乐

寒食: 回到更为本真的生活

清明:对家庭的尊崇和对祖先的感恩

端午:节气和操守,辟邪和祛灾

夏至:一年至盛,安居修心养身

七夕:情感交融的桥梁

中元:为生命留有余地

中秋:小康生活的圆满

重阳:大自然最后的壮观

腊八:报告天地的仪礼

年关:文明存在的律令

过年:在时运的变迁里通变重生

附:在家乡过年

节日之书是2019年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作者余世存。

得书感谢您对《节日之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劳动教育论要.当代中国教育学小丛书 电子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于2020年3月印发,近年来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书结合这一政策的出台,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经典论述和基本概念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分析,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和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书是作者对劳动教育跨越20多年之久的持续且逐步深入的思考文集,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推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上古神话(全四册)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神话!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
本土化.京师影视学术书系;京师影视学派系列丛书 电子书
本书围绕中国影视文化“本土化”这一核心命题,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现状与未来趋势,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中国电视的角色与责任,并具体地对中国影视中的综艺、电视剧、电影、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和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对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还对中国影视理论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剖析与前瞻。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影视文化自觉建构,对于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建构以及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文化的转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