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丝路文化

秦腔与丝路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多方面对秦腔与丝路文化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秦腔流传西北大地,展现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叠加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之上,融汇东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属梆子腔,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而这一切,正与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上具有紧密联系。它的出现与流传,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戏曲本身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作者焦海民,陕西礼泉烟霞乡人,一九六九年农历正月廿五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现供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台,任首席编导、制片人之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可谓行状。曾获广电奖状若干,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呼,乃是本分,并不足道;工作边余,沉湎传统文化及学术,亦获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戏曲论文奖等国家级奖项,出版《牛弘研究——隋唐士族文学个案研究》、《大风歌——陕西叙事》等书,舞文弄墨,孜孜不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引言

第一节 俗讲的兴起

第二节 戏曲起源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戏场里的“转变”

第四节 变与皮影的转换

第五节 丝路文化的纽带

第一章 变与皮影:小戏诸腔为先导

第一节 戏场里的“变”

第二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一)

第三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二)

第四节 诸腔纷呈的关中皮影小戏

第五节 皮影诸腔的唱词格式

第六节 板腔体发展自有路径来源

第七节 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

第二章 神鬼之话与史传搬演

第一节 变的魔力拓展中国想象

第二节 目连救母故事进入戏曲民俗

第三节 目连戏在西府秦腔中的流传

第四节 史传故事与目连戏神鬼之事共同发展

第五节 老腔皮影为讲唱艺术的痕迹

第六节 关中皮影起源说证实其源自讲唱艺术

第三章 其乐融融:唐宋时期关中戏剧与丝路所传文化

第一节 关中东府渭北地区出土宋墓杂剧壁画

第二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一)

第三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二)

第四节 关中东府形成秦腔的条件

第五节 墓主人信息透露丝路文化

第六节 进一步揭示该墓葬中的丝路文化的信息

第七节 粟特人改信佛教

第八节 粟特人在关中东府渭北一带的活动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戏曲声腔——西秦腔

第一节 复杂的西秦腔

第二节 王依群对西秦腔的一段考证

第三节 西秦腔与陕西境内现存的秦腔

第四节 秦腔名称辨析

第五节 程砚秋发现“两个秦腔”

第六节 关中东、西两路秦腔的差异

第七节 东、西两路秦腔汇聚为西安梆子

第八节 西秦腔传播的广东实例

第五章 梆子与胡琴:融合与分途

第一节 梆子虽古却晚出

第二节 梆子桄桄各不同

第三节 胡琴进入梆子戏

第四节 秦腔剧义再辨析

第五节 秦腔分途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六节 王依群秦腔板式学说是一个整体

第七节 秦腔音阶调式与苏祗婆音阶

第八节 西曲二黄纷乱哤

第九节 梆子二黄皆出秦腔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秦腔与丝路文化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焦海民。

得书感谢您对《秦腔与丝路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丝路发展与治理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丛 电子书
从沿线国家经济民生发展的共同话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丝绸之路的境界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说服:公共关系中的文化与修辞 电子书
当前公关领域内的竞争已经演变成符号意义、叙事版本和叙事结构的竞争。以“管理”为代表的功能学派无法发挥公关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力量所具有的形塑公众价值与信仰的作用,同时“文化转向”下的公关研究无法偏离功能学说下的说服范畴。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可以统合“功能”和“非功能”两大范式的联系点,同时使公关的“文化转向”路径更加完善呢?我们应回到说服文化及其理论本身,采用修辞分析和叙事研究探究说服文化的三大具体指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公共关系的文化想象:身份、仪式与修辞 电子书
本书从公共关系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梳理入手,尝试寻找两者的接合点,进而提出公关的三个主要文化属性:公关参与主体的身份与权力;公关行为中的情感互动;“符号-意义”的象征性表达体系。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公共关系实践具有被主导范式忽视的行为的“象征性表达”的文化属性,公关文化分析就是针对公关文化属性展开的研究。这一分析路径主要关注情境、仪式、身份、情感、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叙事、修辞、隐喻等文化变量在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