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从事文学研究所作论文的选编。

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入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进行了梳理。

作者简介

作者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文艺争鸣》编辑、副主编、主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根的隐喻

一个语词的隐喻式根源及其隐喻式产生

(一)作为隐喻的语词“根”

(二)从“形义隐喻”到“音义隐喻”

(三)从“根隐喻”到“根的隐喻”:“艮”的原始音义系统

(四)中间物思维及其逻辑

(五)“艮”声旁的音义系统考察

(六)“根的隐喻”之语义体系的生成

“根”的世界掌握:理与情的隐喻分途

(一)意象图式与根的隐喻功能与途径

(二)作为“概念隐喻”的“根”

(三)作为根的“概念隐喻”更加抽象形式的“本”

(四)作为“基本隐喻”的生命情感形式的“根的隐喻”

(五)从“艮”到“根”,植物性隐喻与农耕文明的“深度模式”

超越“国中”

“中国,即国中”:一个历史语言的阐释学

“中国”:对历史语言阐释的抗拒和超越

“中”:何以前置和优先

“中国”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成

结语:“中国”,深埋于历史的“中国梦”

何谓“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

“中国文学”概念应在“中国观”上加以探讨

“大规模国家”与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

(一)

(二)

(三)

从“中国”到“地方”:政治美学和文学的生命个性

区域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

“中国”文学的诞生:以《诗经》为案例的分析

结语:共同体观念与中国文学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

问题的由来: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

重建汉语文学的整体性

反思现代性

缓解时间的政治

打开文学的文明视界

赘语:想象或穿越,一个注脚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的意义:多极化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一极”

“世界文学”概念与中国的因缘际会

“天下/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天下之文”论

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意义

再论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诗经》的“中国”解读

所见作为国家认知的“中国”及“中国”主题诗学

风雅颂:由政治共同体通向文学审美共同体

赋比兴:“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基本的语言表现经验

一多模式:“中国”作为思维方法

《木兰诗》的“中国”解读

中国“生活”概念的历史解说

以“生”释“活”

从“生生”释“生活”

以“日用”代“生活”,或“日常生活”

“生活”概念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

“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重评王国维和梁漱溟

生活话语的兴起:“人生”“生命”“民生”“生存”诸概念的分析与集合

走向“生活现代性”及其“生活”概念的整体性

生活的心,回家的路

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

生活转型

生活的心

回家的路

为生活立心

一个“生活”主题的百年诗歌简史

生活诗缘

生命焦灼与死亡体验

理想与革命:去日常生活化

诗的“再生活”

感觉、物:走向生活整体性的诗

体物的精神层面

嵌入生活的诗:隐喻之维

中国文学的“批评问题”

缘起

释“批”与“批评”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批评”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批评”与“评论”之间:“Literary Criticism”的汉译

为何是“文学批评”?

“批评家这一类特殊的人应该是没有的”

质疑“文学批评”

“十七年”:在“评论”与“批判”之间

20世纪80年代:“评论”淡化而“批评”翱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的陷落与“人文精神”坚守

新世纪现状:生活性,“批评”的分化与走向

说“游”解“戏”

中国的“戏”

“戏”的艺术

“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方式

游戏三昧

虚拟和程式

大团圆和“戏的正义”

游艺和游神

游与戏

一点比较:游戏精神

侠与中国文化的民间精神

墨侠源流

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吗?

武侠小说与古代小说的三种模式

侠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

金庸与莫言

中国文学的“时间”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话语讨论

中国现代性三型与新现代性的兴起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时期文学”的疏离

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写作的时代与新性情写作

“写作”的时代

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性情写作”

对“80后”等性情写作若干评价上的尴尬

新性情写作的若干特征

传统的复归与“新文学观”的重新审视

趋向老龄化的社会与人生的延宕

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世纪文学”的三种用法

增量的文学

生长的文学

总体的文学

生活的文学

体物的文学

“文明”的文学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现代文学3:从“现代性”的讨论到“新世纪文学”的讨论

(一)现代文学1

(二)现代文学2

(三)现代文学3

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

(一)反思“纯文学”

(二)底层现实主义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脉背景下的诸现象

(一)文学代际显现的文脉

(二)文学文体的文脉“对流”延展:“非虚构”及其他

(三)新媒介转换生成新文脉:网络文学

(四)风格文脉的混搭流变:所谓大众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五)地域/民族文学文脉的整合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之读(代后记)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是202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未民。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电子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陪孩子品词(和孩子共读的国学启蒙) 电子书
国学大师俞平伯之父俞陛云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所做,真正的大师家中家传的诗词启蒙课。
陪孩子品诗(和孩子共读的国学启蒙) 电子书
国学大师俞平伯之父俞陛云为给家中孩童讲授诗词所做,真正的大师家中家传的诗词启蒙课。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研究 电子书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是一个以反对日本传统汉学和中国学(二战前被称作“支那学”)为目标的社团,在20世纪日本中国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竹内好和武田泰淳等人创立。本书以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会刊《中国文学》为线索,将中国文学研究会置于日本的汉学制度、学术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出版制度和对外扩张等具体语境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梳理大量的基础资料,从发展史的维度去探讨其在日本中国研究中的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