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和文化

中国古都和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七大古都”,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都城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对一朝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如作者所言,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

作者简介

作者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历史地理学家,史学大师顾颉刚的弟子,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等,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一 中国古都学刍议

(一)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基础

(二)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

(三)中国古都学的意义及其范畴

(四)中国古都学的研究方法

二 中国古都概说

(一)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二)中国古都的数目及其建都的年代

(三)历代的陪都

(四)古都年代综论

(五)古都的地理分布

(六)“七大古都”名称的确定

(七)小结

三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四)形成古都的社会基础

(五)小结

四 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国土的中心点

(二)利用交通冲要的位置

(三)凭恃险要的地势

(四)地理因素与对外策略

(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

(七)余论

五 中国古代都城建都期间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响

(一)都城周围地形罅漏的补苴

(二)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的建立

(三)解决都城粮食供应问题的设施和策略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农作物种植地区的推广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维护与破坏

(六)小结

六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为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传播和影响

(四)小结

七 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势的变迁与文化融通的延续

(二)古都文化的遗存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三)古都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作用

(四)小结

八 中国古代都城的萧条与破坏

(一)政治变化的作用

(二)战争的冲击

(三)自然条件的变化

(四)民族关系的影响

九 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

(一)唐代长安外郭城的轮廓

(二)纵横于诸里坊间的街道

(三)里坊的分布

(四)里坊的规模及其坊墙和坊门

(五)里坊内的横街和十字街

(六)里坊内的曲巷

(七)里坊内的寺观

(八)小结

附录一 唐代长安和洛阳

(一)隋唐两代以前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

(二)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

(三)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

(四)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

(五)唐末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

附录二 《中国古都研究》序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2021年由华章同人出版,作者史念海。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都和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的传承和自信——京师论坛对话录2017 电子书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度“京师论坛”对话实录。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 电子书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 电子书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都游踪,寻访诗意。在“华夏之心”重遇千年前的唐代。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研究 电子书
挖掘孝文化中蕴含的合理因素,使其在慰籍心灵、整饬社风等方面扬己之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矫正 电子书
本书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大力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教育矫正的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