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历年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授与思考的总结。

内容简介

全书由一篇楔子和十七篇专题讲稿组成,首先阐释学科的历史、现状、研究方向和意义,其次明确学科基本概念和学术用语,随后分述政治地理核心内容行政区划的各要素及相关内容,再具体而微地选择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的政治地理现象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构想。

本书系统呈现了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基本面貌,全面深入地阐述和分析了历史时期政治过程的地理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和学科开创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周振鹤,1941年生,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小序

原版前言

楔子 从王土到皇帝之土

第一讲 范式的转换

一、行政区划史的研究

二、从历史政区地理到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

三、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讲 政区地理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

一、行政区划的定义

二、行政区划诸要素的概念

三、行政区划的相关概念

四、其他与行政区划有关的概念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

一、《禹贡》的两种政治地理思维

二、边疆区与内地的圈层型关系

三、特殊政治区的类型与功能

四、跨高层政区的特别政治区

五、地方分权偏重时期的政治地理

第四讲 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

一、古代对自然地理区域的认识

二、《禹贡》的地理区划

三、秦郡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唐代十道的地理区划

五、元代行省与地理区域的脱节

六、结语

第五讲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

一、行政区划的由来

二、县制起源三阶段说

第六讲 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三循环

一、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二、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一循环

三、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二循环

四、从多级制向二级制简化的反循环

五、小结

第七讲 行政区划幅员的确定: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

一、政区幅员的尺度

二、“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三、“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四、“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五、赘言

第八讲 行政区域划定的基本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

一、政区边界的概念

二、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三、犬牙相入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四、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第九讲 行政区划地理分布的变迁

一、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

二、古代经济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

三、南方和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逆转

四、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五、移民和政区置废与分布的关系

六、交通路线与政区分布

七、非经济因素对政区分布的影响

第十讲 行政区划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一、政区和数的关系

二、政区与宗教的关系

三、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

四、文化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关系

第十一讲 行政区划的等第变化

一、县级政区的等第

二、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分等

三、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二讲 军管型的特殊政区

一、两汉魏晋的都尉

二、汉唐的都护府

三、北魏的镇戍

四、明代的都司卫所

五、唐代羁縻府州与明代羁縻都卫

六、军事因素对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第十三讲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背景

第十四讲 主流的大陆意识与非主流的海洋意识:历史中国海权的缺失

第十五讲 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地方关系变迁

一、历代中央地方关系变迁过程

二、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第十六讲 盛京、直省与藩部

导言

盛京(满洲)地区

直省地区

藩部

余论

第十七讲 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是202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振鹤。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若干史实的考证,对《穆天子传》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对西周初年营造成周城的考证及对洛阳城址变迁的研究,对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山国的研究,对汉初赵佗占据龙川古城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大运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以及对我国县命名的研究,对有关地名考证的诸多问题的研究等;三是对谭其骧师的回忆文章及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
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 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挖掘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遗产,分别探讨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以及孟森、吕思勉、岑仲勉、钱穆、汤用彤、徐旭生、陈梦家、徐中舒、谭其骧、唐长孺等考证名家的成就,评价他们在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同时首次做到将1949年以后台港历史考证学名家置于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总题目下进行考察,评述了劳榦、严耕望、饶宗颐、张光直的贡献;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历史考证学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电子书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本期是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