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结构学理论为经,以分析方法为纬,立足于作曲实践,将音乐结构的认知范围扩大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以及美学等多个领域和多重层面;用多元方式和视角层层透视音乐结构形态的诸种问题,以形成并构建对音乐结构和形式之逻辑构态的认知基础。
内容简介
在此基础上,以逆向思维方式进入音乐作品,力图还原作曲家创作时的状态及过程,并通过对该状态和过程在作品中显露出来的形式化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找到深入作品内核最为便捷与合理的路径,由表及里地论证音乐作品的深层结构——天然结构态;再通过多视角、立体化地揭示音乐结构的对位关系,进一步探求音乐结构的静态文本与动态音响之间的二元性特点及关系并试图寻找两者同一的合理路径,最终对作品的内涵做出有说服力的学术及人文阐释,从而为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和审美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本书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一方面,从音乐结构的多元透视界定了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到追溯音乐结构的深层原则以提出并完善了天然结构态体系;从结构对位阐释音乐作品存在的方式,到结构二元性探究以打通创作、演绎、接受这音乐活动之一体环链,其研究理路清楚地呈现出一条带有元理论特征的逻辑线索。
另一方面,行文顺序与体例以及大量的分析谱例(其中超过80%的谱例为大多数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所未涉及的,近50%的谱例为20世纪以后的音乐创作)不仅为元理论的成立提供了实证范例,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循序渐进和充足的内容。可以说,由于本研究注重了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功效,因此本书既可作为科研成果,亦可作为独立完整并体系化的教学材料。
作者简介
作者贾达群,中国第五代音乐家群体在创作、理论和教育诸领域中富于创造和开拓精神,且成果丰厚,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代表之一。
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音乐研究》《音乐艺术》等学术期刊编委。
创作并出版数十部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及十几篇(部)有关音乐创作和分析的论文与述。
作品《弦乐四重奏》1991年获日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国际作曲比赛”大奖,《龙凤图腾》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奖”大型交响乐作品第三名,《蜀韵》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两乐章交响曲》
《巴蜀随想》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唱片两张(Naxos,2015,2016)。
论文《结构对位》获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9),《结构分析学导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银奖(2011);专《结构诗学》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
其他相关奖项还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6),美国亚洲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创作研究奖(2005),教育部“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7),宝钢教师奖(2008),上海市文艺人才奖(2010),上海市育才奖(2014)等。
完成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两项(《结构分析对我国新世纪音乐创作的核心价值》(2007)、《音乐的观念及其形式化程序》(2015)),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2015))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绪论
第一篇 结构形态(音乐结构面面观)
第一章 单位及其形态
第二章 结构构建方法
第三章 织体形态
第二篇 结构构态(天然结构态)
第四章 二分性结构
第五章 三分性结构
第三篇 曲式与体裁(结构的整体性)
第六章 变奏曲
第七章 协奏曲
第八章 组曲与套曲
第四篇 结构对位(多重结构及其关系)
第九章 层结构与体结构
第十章 结构对位类型
第五篇 结构二元性(静态文本与动态音响关系)
第十一章 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演绎)
第十二章 文本结构与听觉结构(审美)
第十三章 音乐创作、表演与聆听的同一性
后记
参考文献
谱例索引
作曲与分析是2016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贾达群。
得书感谢您对《作曲与分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