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地方行政史》整体而言并非以时间作主线,而是先以要素作为章节的基础,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出发,再及于相关的各项基本制度的变迁特点与规律。
内容简介
《中国地方行政史》是有关地方行政制度概论性质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两翼)变迁的全过程,并从各个视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特点,界定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变迁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规律、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及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版小序
绪言
楔子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 ——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第一节 对地方行政制度起源的误会
第二节 县制的起源
一、三种不同涵义的县
二、晋楚边地县邑的性质
三、春秋时其他诸侯国之县邑制
四、从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的转型
第三节 郡制的由来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 ——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第一节 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
一、楚汉之际的封建
二、西汉的封建
三、汉代诸侯王国封域的变迁
四、西汉诸侯王国行政制度的变迁
五、侯国制度的变化
六、东汉封建制的变迁
第二节 西晋封建的失误
一、三国曹魏之封建
二、西晋封建之严重失误
附说:封建与分封的异同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 ——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层级的增减
第一节 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一、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
二、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第二节 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一、隋代及唐前期的州(郡)—县二级制
二、唐后期及宋辽金的道(路)—州—县三级制
第三节 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一、元代的多级复合制
二、明清及民国初年对政区层级的简化
第四节 层级变迁规律的探讨
一、层级变化过程的归纳
二、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 体国经野之道 ——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行政区划
一、战国的郡县
二、秦代政区
三、西汉政区
四、东汉郡国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
一、三国政区
二、西晋政区
三、东晋十六国政区
四、南北朝政区
第三节 隋唐时期行政区划
一、隋代政区
二、唐前期政区
三、唐后期政区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行政区划
一、辽代政区
二、北宋政区
三、金代政区
四、南宋政区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一、元代政区
二、明代政区
三、清代政区
第五章 上下相维、轻重相制 ——历代地方行政组织沿革
第一节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一、秦代郡县组织
二、汉代郡县组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一、郡县组织
二、州之组织
第三节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一、隋与唐前期之州(郡)县组织
二、唐后期五代之道州县组织
三、与隋唐五代地方官有关的品阶勋爵制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一、辽代地方官制
二、宋代地方行政组织
三、金代地方行政组织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一、元代地方行政组织
二、明代地方行政组织
三、清代地方行政组织
第六节 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基本特点
一、历史上地方政府与行政区划关系的变化
二、各级地方政府稳定程度有别
三、政区与政府的配合方式的变化
四、地方政府的长官负责形式
第六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 ——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第二节 “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第三节 “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一、统县政区幅员变化总趋势
二、统县政区幅员调整的原因——东汉但望分郡疏的检讨
第四节 “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一、州的幅员和数目
二、道的幅员和数目
三、路的幅员与数目
四、省的幅员与数目
第五节 行政区划幅员变迁的特点
一、政区幅员的变化存在地域差异
二、不同层级政区的幅员变化原因有所不同
三、政区幅员的缩小有一定限度
第七章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第一节 政区边界的概念
第二节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第三节 犬牙相入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第四节 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第五节 建置管理方面的犬牙相制
第八章 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第一节 内外轻重的转换
第二节 政治主导原则
第九章 遥领、虚封与侨置 ——虚幻畸形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遥领与虚封制度
第二节 侨州郡县
一、侨州郡县之源
二、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背景
三、侨州郡县的两大类型
四、侨州郡县的施政管理
五、土断——侨州郡县由虚入实的变化
六、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并存的体系
七、十六国北朝的侨州郡县
八、侨州郡县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畸形的双头州郡
第十章 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 ——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分布的变迁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
第二节 古代经济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
第三节 南方和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逆转
第四节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五节 移民和政区置废与分布的关系
一、侨州郡县的设置
二、因移民而增设政区
第六节 交通路线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七节 非经济因素对政区分布的影响
一、秦代边郡和边县
二、西汉侯国和王国
三、东吴因政治军事形势而增设政区
四、南朝政区滥置之实例
五、唐代岭南五管的州县
第十一章 赤、畿、望、紧、上、中、下 ——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的等第变化
第一节 县级政区的等第
一、秦汉县的分等
二、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县的分等
三、唐宋县的分等
四、元明县的分等
五、清代县的分等
第二节 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分等
一、统县政区的分等
二、高层政区的分等
第三节 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
一、政区分等的意义
二、政区分等的依据
三、政区分等的作用
四、政区等第的升降变化
第十二章 都尉、都督、都护府和都司卫所 ——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两汉魏晋的都尉
一、部都尉
二、属国都尉
三、典农校尉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之都督区、总管区与行台区
一、东晋南朝都督区
二、北朝的都督区、总管区、行台区
第三节 汉唐的都护府
第四节 北魏的镇戍
一、镇戍的类型
二、镇戍的行政组织
第五节 明代的都司卫所
附说:宋代的军
第六节 军事因素对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一、宋代荆湖北路的区划
二、元代初期的行省区划
第十三章 道、左郡和土司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道和初郡
第二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和俚郡僚郡
一、蛮族和宁蛮府
二、蛮族和左郡左县
三、俚、僚和俚郡僚郡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与北朝的诸部护军和部落酋长制
一、护军制度
二、部落酋长制
第四节 唐宋羁縻州郡与明代羁縻都卫
一、唐之羁縻府州
二、宋之羁縻州郡
三、明之羁縻都卫
第五节 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土司制度的变迁
二、改土归流
第六节 清代边区的特别行政制度
一、东北地区的旗民分治
二、漠南、漠北蒙古地区
三、青海西藏地区
四、新疆回部伯克制
第十四章 六六三十六 ——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地方行政建置和数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行政建置与宗教的关系
一、因祭祀需要设置的县
二、由宗教事务机构管理的政区
第三节 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
余论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 将来的展望
一、调整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
二、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的合理并存
三、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层级的简化
四、省区适度大小的确定
五、省界的合理调整
索引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振鹤。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