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一部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相关史实和制度背景,将不断“层累”的文献放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尤其是将触角下沉到乡镇,并将“结构—过程”“经济—社会”等视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基层社会空间研究中,或可尽量“复原”乡土意识在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产生、成长的复杂过程,进而突破以往单线逻辑的解释模式,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佐藤仁史,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师从日本明清史研究著名学者山本英史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章

一、江南地域史研究的问题所在和分析方法

二、环绕清末民初乡土意识的论点

三、史料——注目于“乡土史料”

四、本书的结构

第一编 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镇乡自治与自治区设立问题

导言

第一节 从《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看城区与乡区

第二节 围绕于设立城区的城乡对立问题

第三节 乡区设立问题与地方意识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地方政治中的对立局势

导言

第一节 夫束的结构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精英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精英

小结

第三章 从一个地方精英人士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对立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农村地区的精英阶层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地方自治的诸问题与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节 民初的地方行政财政与秦锡田的活动

小结

第二编 如何叙述乡土

第四章 地方志和乡土志中的近代中国乡土意识

导言

第一节 《川沙县志》中关于地方的叙述法

第二节 乡镇志中展现的乡土城市化、文明化及风俗

第三节 乡土志所见的文明化和乡土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乡土教科书中的爱乡与爱国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农村的地方精英阶层

第二节 地方精英阶层的乡土教育活动

第三节 《陈行乡土志》所见的地方精英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陈行乡土志》的教育观与秩序意识——“改良”与“合群”

小结

第六章 文学作品中清末民初地方精英阶层的民俗观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陈行乡的地方精英阶层和“歌谣”

第二节 地方精英阶层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启蒙和民俗

小结

第三编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

导言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学校设立中的市镇与农村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与市镇社会——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节 从私塾看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小结

第八章 新文化与地域空间的嬗变

导言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吴江的地方报与新南社

第二节 民治与绅治——地方自治与市民公社

第三节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平民教育中的民俗观

小结

终章

1.地方的制度化与政治对立

2.从乡土出发的秩序构想

3.新文化与地域社会

附录 乡土志目录稿(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参考文献

后记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佐藤仁史。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悄然而深刻的乡土变革:本土性农村社会工作探索 电子书
本书呈现了这些实践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这值得学习和传承。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清水江研究丛书(第1辑)) 电子书
本书以乡村集市的建立为切入点,讨论小江地区的移民对区域社会的运行、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西藏的语言与社会 电子书
以当今的西藏为实例来考察语言与社会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一部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个案研究报告。
地域社会深描: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 电子书
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组织的一本跨学科的地域研究论文集,是2014年第二届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研讨会的精选参会论文的汇总。藏羌彝走廊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走廊,本书尝试着从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民族走廊中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灾难应对等诸多问题,力图整合多学科的民族走廊研究,为问题意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途径,让人深深感受到古老文化的质感。
言语行为与制度社会的建构 电子书
本书在新的语境下研究了制度社会建构的认知基础尤其是语言基础,并通过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制度性事实的建构来阐释制度社会的建构。由于语言在联结人类心智和道义中的特殊角色,本书建立了“心智—语言—伦理”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了心智(主要指集体意向性)、语言(建构性言语行为)和伦理(言语行为理性)在制度性事实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最后还从制度性事实的可理解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论证了科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