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

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清末民初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

内容简介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

本书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葛涛,1970年3月出生于上海。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学学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上海史、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西物东渐史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电波中的唱片之声——论民国时期上海广播唱片的社会境遇》《“党义”与“风化”之间——从审查、制度看民国时期政治对唱片的影响》《“百代”浮沉——近代上海百代公司盛衰纪》等,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小滨正子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捕风捉影”的开始 ——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的演变轨迹

一、 传入之初

二、 规模初显

三、 照相盛景

四、 阻碍小析

第二章 社会生活中的照相

一、 照相与人物写真

二、 镜头中的风雅——照相的娱乐功能

三、 照相与石印

第三章 影像与情义 ——照相的纪念意义

一、 旅沪名人的拍照志奇——以郑孝胥为例

二、 殊途留影——纪念人生的特殊时刻

第四章 “画影图形” ——照相与身份确认

一、 “画影图形”传奇

二、 “犯人留影”——新版“画影图形”

三、 验明正身

第五章 幻象与权谋 ——照片背后的政治角力

一、 权贵政治与摄影

二、 宫廷政治中的照相

三、 照片中的共和先烈

四、 时事摄影中的政情

结语

附表

一、 清末民初上海照相馆及照相材料商行简表

二、 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是2011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葛涛。

得书感谢您对《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渤海人社会生活研究 电子书
《渤海人社会生活研究》以专题的形式作纵向表述,由浅入深地叙述渤海人社会生活事象的渊源、表象及与唐朝和中华文化的趋同性、“车书本一家”的局面,揭示渤海人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是渐进式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迁。在关注渤海上层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挖掘中外文献考古资料,尽量揭示当地民众的生活情况,从而展示渤海国的国情民风。
清末中日文人交游录 电子书
“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一。本书以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团为中心,聚焦于“文人外交官”的特性,考察了他们在日期间对异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因此而触发出的外交论和“经国济民”观。对于公使团的中心人物何如璋、黄遵宪来说,离开近乎闭关的祖国,理解异国的社会文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衡量事物的尺度、价值观都要重新建立。然而,他们有着文化人的教养,富有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既富有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也有文人的好奇心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电子书
再现清末中国知识人的使命与担当。
杯酒之间: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电子书
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完成了对南昌教案的深度和立体诠释。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