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是如何可能的——行动者的空间实践视角

田子坊是如何可能的——行动者的空间实践视角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关键行动者围绕街区更新进行的空间实践为分析单位,为新时期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丰富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框架对田子坊街区更新案例的叙事以时间为序,以关键行动者的入场为重要节点,以行动者围绕空间改造进行的实践行为作为分析单位,将行动者的行动力和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空间实践分析中分别代表主体性和结构性的两个分析维度。并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揭示田子坊街区更新的空间现象背后具体的社会过程,着重分析行动者(行动力)和社会(关系)结构要素中的空间性构成,并以此探讨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钟晓华,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现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与社会关系、社区规划与治理等。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在《国外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城市规划》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国式空间生产的普遍经验

1.1.2 田子坊的另类故事

1.1.3 研究意义

1.2 理论视角的选取

1.2.1 既有研究视角

1.2.2 微观行动者分析的引入

1.2.3 空间分析的引入

1.2.4 “行动者—空间”的联结

1.3 研究方法

1.3.1 建立研究关系

1.3.2 数据的搜集方法

1.3.3 数据的分析方法

1.3.4 研究效度

1.3.5 伦理问题

1.4 全书结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实践理论传统:超越二元对立的行动分析

2.1.2 社会空间理论:空间作为一个分析维度

2.1.3 社会实践的空间性

2.2 分析框架: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

2.2.1 分析框架的建立

2.2.2 概念工具

2.2.3 分析工具的适用性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城市更新的普遍模式及主要行动者

3.1 国外旧城更新的普遍模式

3.1.1 清除贫民窟运动

3.1.2 住宅发展与新镇建设

3.1.3 多主体参与的社区规划

3.1.4 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

3.1.5 以遗产保护为目标的更新

3.2 国外城市更新中的主要行动者

3.2.1 政府

3.2.2 市场力量

3.2.3 当地社区(居民)

3.2.4 第三方组织

3.3 中国城市更新的制度环境

3.3.1 新自由主义

3.3.2 土地批租制度

3.3.3 住房商品化改革

3.3.4 分权改革

3.3.5 单位制改革

3.3.6 多元利益格局

3.3.7 文化发展战略

3.4 国内旧城更新的主要行动者

3.4.1 城市政府

3.4.2 市场精英

3.4.3 社会力量

本章小结

4 上海的旧城更新历程及典型案例

4.1 上海旧城更新的历程

4.1.1 早期房地产开发(1850's—1940's)

4.1.2 新村建设、零星拆建(1949—1980's)

4.1.3 大力拆危、成片改造(1980's—2000)

4.1.4 市场运作、多元主体、多维目标(2000's至今)

4.2 上海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及正当性危机

4.2.1 上海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

4.2.2 新时期旧城更新的正当性危机

4.3 上海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

4.3.1 市场主导的“大拆大建”:斜三地块

4.3.2 市政建设带动商业开发:淮海中路商业街

4.3.3 理念主导的综合社区开发:新天地

4.3.4 工厂业主解困式空间实践:M50

本章小结

5 田子坊所在街区的形成史及更新历程(1847—1997)

5.1 街区空间格局的形成(1850's—1940's)

5.1.1 法租界的扩张

5.1.2 “里”与“坊”:丰富空间形态的历史成因

5.1.3 里弄工厂和社区商业: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

5.2 空间利益格局的颠覆与再分配(1949—1980's)

5.2.1 房屋使用权的变更与空间变化

5.2.2 工厂产权变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融合

5.2.3 马路菜场:传统日常消费空间的现代困境

5.3 改革开放后的更新历程(1980's末—2000)

5.3.1 所在地区的旧城改造

5.3.2 生产空间的变化

5.3.3 居住空间的变化

本章小结

6 空间价值开发:共赢阶段(1998—2001)

6.1 基层官员的入场

6.1.1 街道官员参与旧城更新的可能性

6.1.2 选择更新地:开发空间区位价值

6.1.3 沿街厂房的利用:开发闲置空间的使用价值

6.2 文化商人的入场

6.2.1 小市场力量加入旧城更新的机会空间

6.2.2 确定身份: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

6.2.3 转租厂房:引入合适的空间使用者

6.3 艺术家的入场

6.3.1 空间诉求:高度自治的艺术家群体

6.3.2 自主改造:凸显空间的历史及美学价值

6.3.3 田子坊命名:空间品牌的创立与文化价值挖掘

6.3.4 艺术家联谊会成立:文化权力的展示与聚集

6.4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后果

6.4.1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

6.4.2 社会空间后果

本章小结

7 空间权力争夺:冲突阶段(2002—2006)

7.1 区政府的入场

7.1.1 “冻结令”的贴与揭:初争空间支配权

7.1.2 官方规划的出台与修改:象征空间的对阵

7.1.3 老Z调任与知识产权联盟成立:权力格局的改变

7.2 居民的入场

7.2.1 “居改非”的尝试:被默许的“越轨行为”

7.2.2 业主管委会的成立:居民积极分子的自觉实践

7.2.3 “财产性收入”:居民区开发的正当性话语

7.3 空间商人的入场

7.3.1 “螺蛳壳里做道场”:丰富而自发的物质空间更新

7.3.2 二房东促成民居成规模出租:空间生产关系的多元化

7.3.3 执法大会无果而终:空间支配权争夺的结局

7.4 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

7.4.1 官员间的意见不一:空间价值认同分歧

7.4.2 居民商户矛盾频生:空间权益之争

7.4.3 老邻里暗生嫌隙:空间利益分配不均

7.5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后果

7.5.1 空间实践

7.5.2 社会空间后果

本章小结

8 空间利益分配:重组阶段(2007—2015)

8.1 区政府转变态度

8.1.1 区级官员换届:冲突僵局的缓解

8.1.2 田子坊联合调研:空间权力交接的准备

8.2 官方管委会入场

8.2.1 组织架构建立:空间生产的管理主体

8.2.2 改规立矩:制约新的空间使用者

8.2.3 缓解民怨:增强控制空间的正当性基础

8.2.4 打造世博会期间的城市名片:大事件下的空间营销战略

8.3 原开发团队的应对

8.3.1 基层官员退出:体制内冲突结构的消失

8.3.2 文化商人退界:空间支配权的再分配

8.3.3 居民积极分子:空间实践带来的“草根精英化”

8.3.4 艺术家撤离:空间价值预期与空间现实的分离

8.4 行动者间的社会关系

8.4.1 横幅风波:居民空间利益冲突的显性化

8.4.2 商家更替:政府干预的认知空间重构

8.5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后果

8.5.1 空间实践

8.5.2 社会空间后果

本章小结

9 讨论与结语

9.1 对案例分析的概括

9.1.1 关键行动者及其行动力

9.1.2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

9.1.3 主要社会关系

9.1.4 社会空间后果

9.2 对分析框架的再思考

9.2.1 “社会—空间”辨证

9.2.2 空间实践赋予行动者特殊的行动力

9.2.3 空间实践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

9.2.4 空间实践重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

9.2.5 空间作为能动和结构的连结中介

9.3 特殊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

9.3.1 政治逻辑

9.3.2 文化精英逻辑

9.3.3 市场逻辑

9.3.4 社会逻辑

9.4 余论

10 附录

附录1:田子坊大事记

附录2:关键行动者列表(按叙事出场顺序)

附录3:访谈列表

附录4:图表目录

附录5:其他文本资料列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田子坊是如何可能的——行动者的空间实践视角是201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钟晓华。

得书感谢您对《田子坊是如何可能的——行动者的空间实践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医生是如何看病的 电子书
美国华人医生对美国医疗制度的利弊,对美国医疗制度的看法及多年的行医经验的总结。
大国战略:世界是如何被统治的 电子书
一部全球政要和情报机构持续密切关注的政治战略作品。
美术教学实践空间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创作材料与技法、作品欣赏。
STEAM:硅谷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 电子书
本书深度剖析了人性思想在STEAM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机理——基于分工视角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撇开行业的特殊性,从更为一般的角度来研究各产业区位选择和再区位的过程和特征,寻找出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出其表象下面本质的原因和机理,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