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犯罪论

实质犯罪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刘艳红教授关于犯罪论体系的系统论述。

内容简介

基于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实质犯罪论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实质犯罪论》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古典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以及客观主义的合理成分,新康德学派的唯物主义以及价值分析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决定了《实质犯罪论》的应报主义、客观主义、结果无价值论、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等一系列基本学术立场,以及以实质评价为特色的实质的犯罪论等见解。新康德主义哲学中,作者尤其受其中弗莱堡学派观点的影响,强调价值评价在刑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建立定型构成要件为前提、实质评价为补充的犯罪认识框架,主张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认为构成要件是违法有责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与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为内容的二阶层体系。基于此种犯罪论体系对刑法研究范式之影响,主张我国刑法学研究应实现从经验论到规范论之转型。

作者简介

作者刘艳红,刑法学者,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法律科学文库编委会

总序

上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提出

第一章 犯罪论体系的去平面化与阶层化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如何促进平面四要件体系形成

二、主客观相统一体系核心问题:平面化之分析

三、主客观相统一平面体系理论与实践中的危害

四、结语

第二章 三阶层抑或二阶层:阶层体系之选择

一、三阶层vs二阶层:当下中国犯罪论体系新争点

二、中国三阶层的性质:形式古典的犯罪论体系

三、实质二阶层:中国三阶层“分离命题”破解之必然

四、结语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与实质二阶层的法治根基

一、我国刑法目的、任务与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功能、使命的错位与人权保障机能的缺位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经典罪刑法定原则法治理念之契合

四、结语

第四章 犯罪概念“但书”与实质二阶层的出罪功能

一、《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但书”出罪功能之肯定

二、“但书”出罪功能于平面四要件体系定位之尴尬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之自洽性

四、结语

中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本体

第五章 实质二阶层的客观违法性理论:结果无价值论

一、人的主观要素、结果/行为无价值论与阶层犯罪论体系

二、主观要素的性质与地位争点:违法性要素抑或有责性要素

三、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之批判:对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冲击

四、少数特殊主观违法要素:结果无价值论立场的展开分析

五、结语

第六章 实质二阶层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一、问题的由来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定位:因果关系理论抑或构成要件理论

三、客观归责论作为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理论的系列质疑与批判

四、实质二阶层体系下因果关系理论的方向:相当因果关系说

五、结语

第七章 实质二阶层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中过失犯的本质

一、过失犯的本质:结果预见义务抑或结果回避义务

二、新过失论之提倡:以结果回避义务作为过失犯本质

三、新过失论立场定位:结果无价值论或行为无价值论

四、如何运用新过失论限定过失犯的刑法处罚之范围

五、结语

第八章 实质二阶层体系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之期待可能性理论

一、实质二阶层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理论问题

二、主观责任视野下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实情况与功能分析

三、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有的功能定位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刑法调节性法律原则之调节范围

五、结语

下篇 实质的犯罪论展开:以共犯论为链接

第九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实质二阶层体系的试金石

一、共(正)犯理论发展动向:客观实质共(正)犯论[554]

二、客观实质正犯论的学说态势:当今正犯理论主流学说

三、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与客观实质正犯论体系上的一致性

四、兼论——区分制正犯体系之提倡与单一正犯体系之反对

五、结语

第十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一)

一、共谋共同正犯:以客观实质共犯论为背景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来源、发展变化与现状

三、中国刑法语境下共谋“共同犯罪”到共谋“共同正犯”

四、共谋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基于限缩之立场

五、结语

第十一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二)

一、我国刑法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成因分析

二、共谋共同正犯论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一致性

三、共谋共同正犯的处罚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

四、结语

第十二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如何认定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

二、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三、脱离基准的具体化: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之贯彻

四、结语

代跋: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中国刑法研究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后记

实质犯罪论是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艳红。

得书感谢您对《实质犯罪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编公文写作全能一本通:格式、技巧与范例大全 电子书
51种公文体例,囊括所用常见公文形式 200多个公文写作模板,拿来就可以套用 30多个写作技巧指导拓展,一线写手手把手指导技巧 全书配更多拓展阅读二维码资源 先讲理论,后讲范例。对公文的所有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次介绍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这样便于读者更好地消化吸收。 种类齐全,范例丰富。本书针对各种类型下的不同公文,都给出了典型的范例,让读者可以照猫画虎。并对各类公文的特点、种类、写作方法、写作格式进行详细讲解,进而可以对该公文有更系统的地认识。 栏目多样,知识面广。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使用了“专家点拨”“写作技巧”“扩展阅读”等栏目,丰富书本的同时,可以使读者获取到更多与公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海量模板与案例下载。本书配套的光盘收集了大量的公文模板和案例,并录制有专业的公文写作方法与过程,可以更全面和直观地帮助读者进行学习。
农村女犯人:生活世界中的纠纷与抗争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张晓红通过研究农村女性犯人的案件来解析她们的逻辑和生活经历。
政府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 电子书
1.内容前沿,版本知名 本书严格依据2018年3月《政府会计制度》编写而成。自2019年1月1日起,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将要在全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全面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很大,首先,将原来的9种会计制度全面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度》;其次,一项业务,两笔分录,一本账簿,两套报表;结尾,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融为一体。本书严格依据《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帮助大家深度学习《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与要求,帮助大家能够正确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办理好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2.清晰逻辑导图,学习更加便捷。 本书中充分发挥了逻辑导图的优势与优点。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用逻辑导图的方法来表现会计分录的前因后果及数字关系,具有天然的优势。本书充分发挥逻辑导图的优势,对各种会计规定进行了清晰条理的阐述,使得本书阅读体验感好于同类图书,这也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和优点。 3.精选实务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由于先天的限制,《政府会计制度》具有“原则、笼统、条文化”等不足,将《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应用于日常会计工作很是不易。本书非常重视案例的收录与讲解,把《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化到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之中,是把准则与实务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与纽带。 4.实务操作演练,快速提升是实操能力。 本书针对专业读者,旨在帮助读者解决实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的了解《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很难理解其实质要求的,也很难做到灵活的应用。本书以实务操作为核心,处处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中不仅阐述怎么办,更是强调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帮助大家读透制度,准确应用制度。
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防控从入门到精通 电子书
目标读者: 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 培训管理岗位专员、主管、经理、总监等相关从业人员 企业大学负责人、培训讲师、培训专员、培训管理人员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实务操作的初学者 想要从事培训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 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 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的学员 需要培训管理工具书的人员 想要获取或学习培训管理实战案例的人员 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企业高管、总经理 其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感兴趣的人员 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家关注的两个基础性问题。企业家只有将风险和利益并重对待,才能够保证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目前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爆发率高、大的风险之一。法律风险一旦决堤,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管理者/HR,你是否已经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法律意识不充分、用工体系不完善、规范化办公不全面、对劳动者管理不合法等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学会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用人单位如果不加强法律风险防控的意识,那只能是双方博弈中的失败者。 本书总结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个阶段法律风险防控的关键技能、操作步骤和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了大量的实操案例,专注解决企业在法律风险的防控和处理层面的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 电子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释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标投标法》颁布12年来,我国招投标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招投标市场不断壮大,行政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招投标制度日趋完备,对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采购质量效益,预防惩治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招投标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规避招标或者搞“明招暗定”的虚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