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着眼汉代,立足学理,从“农业文明”角度展现中国历史的轨迹。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

《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作者简介

作者许倬云,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曾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以及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等职。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编者前言

英文版著者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政府对人口和土地占有问题的应对

第二章 土地成了被追逐的财富

第三章 农民的生计

第四章 农业资源

第五章 耕作方式与方法

第六章 农作之外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附言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201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许倬云。

得书感谢您对《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印早期现代转型比较研究(1500-1800) 电子书
本书主要聚焦15-18世纪以来中国与印度的王朝帝国清与莫卧儿帝国及其向现代性转向的问题,试图从转型动力、模式及遇到的全球性挑战,去平视中印两个王朝国家与同期西方具有某些现代性因素的潜质,最终发现发展转型存在的文明梯度效应及梯度力作用的影响与客观动因,评析中印两个国家其转型失败的主体及其体行知用的得失。
农业民俗研究:节气、农具与乡土景观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节气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海外传播,二十四节气歌谣谚语的流变及其与农业民俗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保护等内容;“农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学的发展研究,通过实例研究农具与农民、与民俗的关系等;“乡土景观研究”主要包括日本乡土景观研究方法及对中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借鉴意义,太湖东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兴化垛田等方面的实例研究。
汉代国家统治方式研究:列卿、宗室、信仰与基层社会 电子书
从列卿、宗室、民间信仰和地方社会管理四个方面对汉代国家统治方式进行了探讨。
中国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系列的第二部,收录了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的21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相关思考和学术实践,读者可从中看到一位中国民族史研究者走过的学术道路。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研究 电子书
挖掘孝文化中蕴含的合理因素,使其在慰籍心灵、整饬社风等方面扬己之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