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翔实地讲述了长城自先秦至明清历二千年的修造史,论述了长城与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关系以及长城精神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内容简介
全书体量庞大,几乎涉及长城研究的方方面面。关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农耕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经济秩序、民族融合的关键性作用,本书均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阐释了长城文化精神本身如何成为中华文明体系的产物,长城存在的恒久价值如何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治理理念和国民观念等人类文明史的基本问题。
修订版改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表述更加准确,论述更加充分。
作者简介
作者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30多年致力于长城的保护和研究,完成首次徒步长城的壮举,主编有《中国长城志》,著有《明长城考实》《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等,2007-2017年作为总主编主持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长城志》10卷12分册的编纂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民以食为天 国以民为本
一 农耕政权边疆地区的防御工程
二 长城与中国独立的地理环境
三 调整农耕与游牧社会经济秩序
四 东汉同时期欧洲也修建了长城
第二章 先秦诸侯国相互防御的长城
一 长城产生于争霸和兼并战争
二 长城始建于齐国和楚国
三 螳螂捕蝉的燕国、赵国南长城
四 中山小国的长城修建
五 远交近攻的魏国、韩国、秦国长城
第三章 战国北方防御游牧势力的长城
一 农耕政权向北扩张建长城
二 骑兵作战改变战争形态
三 秦国灭义渠戎建长城
四 赵国北征林胡、楼烦建长城
五 燕国却东胡千里建长城
第四章 始皇长城:第一道万里长城
一 秦朝长城及北疆防御
二 秦征匈奴向北发展
三 秦朝长城的修建
四 秦修建通长城的直道
五 北伐与修建长城对秦国的影响
第五章 汉代长城:中国最长的长城
一 西汉初年修缮秦长城
二 武帝征战匈奴建长城
三 西汉北伐和修长城的影响
四 东汉建长城及灭匈奴
第六章 北朝长城:非汉民族修建的长城
一 北魏长城的修建
二 东魏长城的修建
三 北齐长城的修建
四 北周长城的修建
第七章 隋唐长城:重新统一之后的长城
一 隋唐北疆对突厥的防御
二 隋文帝时期长城的修建
三 隋炀帝时期长城的修建
四 唐受降城防御体系建设
五 唐朝西域烽燧防御工程修建
六 唐朝时期长城的修建
七 唐朝长城地区的藩镇割据
第八章 金长城:被历史遗忘的长城
一 金修建长城的背景
二 金长城初建于何时
三 金长城大规模修建时期
四 猛安谋克的退化及女真汉化
五 新发现的西夏长城
第九章 明长城走向鼎盛的背景
一 明初修建长城防北元卷土重来
二 明中期防蒙古诸部南下抢掠
三 明末长城防御后金战略进攻
第十章 明长城的修建与戍防
一 加强京师防御的蓟辽保定镇长城
二 长城前沿阵地宣大、山西镇长城
三 西北边陲陕西三边四镇长城
四 不隶属长城九边的西宁长城
五 明末清初长城功能的延续与转变
第十一章 明长城防区设置的发展变化
一 都司卫所制度兼顾生产和军事
二 九边军镇独立的军事防御区
三 长城九镇的形成设置时间
第十二章 明长城指挥系统形成与演变
一 大将、塞王镇守边关制度
二 兵制中的总兵、巡抚、总督
三 皇上的耳目宦官监军
第十三章 清朝对明长城的再利用
一 清朝依然视长城为“汉夷”分界
二 清朝利用长城实行满禁和蒙禁
三 清修长城防御蒙古准噶尔
四 清不再大规模建长城的原因
第十四章 长城与王朝的国家治理
一 长城产生与中央集权制
二 战与和的选择及力量与利益平衡
三 长城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四 中原稳定与动荡对长城作用的影响
五 长城加速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
六 和亲是王朝和游牧部族政治联姻
七 朝贡是政治行为更是经济行为
八 开市与闭市都是一把双刃剑
第十五章 长城与王朝的军事防御
一 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
二 长城防御驻防系统
三 长城防御屯田系统
四 长城烽火传递系统
五 长城驿传递运系统
六 长城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十六章 长城与王朝的经济关系
一 长城地区的农耕与游牧经济形态
二 长城修建与戍守都靠赋税支撑
三 长城内外经济互补性是贸易的基础
四 长城既防外也防内
五 长城对丝绸之路的保障作用
第十七章 长城与王朝的民族关系
一 长城区域民族融合的纽带
二 长城内外的多民族共生共存
三 面对游牧势力农耕社会的力不从心
四 中原王朝保持对游牧民族军事压力
五 向长城地区移民促进民族融合
六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第十八章 长城精神价值之洞见
一 长城与中华传统文化
二 长城与爱国主义情感
三 长城与勤劳顽强美德
四 长城与崇尚和平理念
五 长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长城:追问与共鸣是2020年由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者董耀会。
得书感谢您对《长城:追问与共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