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传播技术教材:原理与应用、新闻传播基础、现代传播技术及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
内容简介
国内同类教材有《传播技术原理与应用》、《新闻传播技术基础》、《现代传播技术》,以及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前三本教材主要是传播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后一种是正在编写当中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属于大型丛书和类书的范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传播技术为核心,使学生不仅能够实际操作各种传播技术,还要详细了解传播技术深层的社会意义,使之能够充分适应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本教材从传播学的技术认知出发,突出各种传播技术的内在逻辑,强调传播技术的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着力说明传播技术对人类认识以及人类社会的诸多影响。通过梳理传播技术史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领会各种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熟悉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传播技术的文化影响和社会作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
一 马克思的经典判断
二 东西方的印刷传播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理论视角
一 资料来源
二 传播学的视角
三 传播偏向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比较研究
二 个案分析
三 创新之处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 晚明时期
二 印刷传播
第二章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活跃
一 商品化的产品
二 商品化的市场
三 商品化的劳动
第二节 等级结构的异动
一 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懈
第三节 文化思潮的兴起
一 从士人文化到市民文化
二 从学术异端到思想启蒙
第四节 印刷出版的繁荣
一 技术水平
二 刻书机构
三 人员分类
四 产品内容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晚明印刷传播的经济影响
第一节 坊刻的经济偏向
一 印刷传播的经济偏向
二 经济偏向的生成机制
第二节 坊贾的特殊性质
一 汲古阁毛晋
二 建阳余氏兄弟
三 其他出版商
第三节 书坊的生产属性
一 复杂的生产关系
二 文化产业的属性
第四节 书籍的流通方式
一 市肆:固定与流走的融合
二 贸迁:近程与远程的结合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晚明印刷传播的政治影响
第一节 晚明的社会舆论
一 古代的舆论概念
二 社会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官刻的政治宣传
一 大礼议与《明伦大典》
二 魏忠贤与《三朝要典》
第三节 党争的印刷造势
一 东林党的舆论战
二 复社的出版策略
第四节 平民的舆论参与
一 晚明社会的民间报纸
二 民抄董宦的经典案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晚明印刷传播的文化影响
第一节 晚明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
一 大众文化的概念
二 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士人出版的流行
一 崇尚功利实用的民间刻书
二 从理学到时文的儒学刊刻
三 印刷出版促成的思想转向
第三节 市民文化的勃兴
一 市民文学的社会影响
二 市民文学的印刷传播
三 印刷传播的市民文化
第四节 近代科学的萌发
一 晚明时期科技类图书简述
二 《本草纲目》的印刷传播
三 徐光启的科学译著与刊刻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 迈向近代社会的一缕曙光
二 晚明印刷传播的社会影响
三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征引的一些重要晚明印刷出版物
晚明印刷传播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郑达威。
得书感谢您对《晚明印刷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