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文集探讨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汇集德日美中学者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集,围绕“民俗主义”、“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学”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王霄冰,女,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

第一单元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论当代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问题

关于民俗主义批评的批评

民俗主义

民俗—民俗保护—民俗主义——趋势、疑点与提问

民俗主义再检省

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第二单元 民俗主义在日本

从民俗主义看今日的民俗文化——来自德国民俗学的视野

民俗文化的现在——从民俗主义思考现代社会

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

节祭和舞蹈的地域文化——地方博览会和民俗主义

民艺与民俗——作为审美对象的民俗文化

乡土玩具的视野——爱好者们的“乡土”

丧葬礼仪与民俗主义

民俗学与观光

民俗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日本民俗学》“民俗主义”专号为例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文化保护政策、民俗主义及公共民俗学

第三单元 民俗主义在中国

民俗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

“民俗主义”概念的含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民俗主义的时代——民俗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创意与“变脸”:创意产业中民俗主义现象阐释

“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信阳民歌

浙江绍兴大禹祭祀文化的民俗主义考察

民俗主义在当代中国

第四单元 民俗主义与本真性

伪民俗的制造

关于伪民俗和民俗主义的备忘录——以美国民俗学的讨论为中心

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兼论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学”

民俗学与本真性

从体验到表征——科学探寻本真性的开端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

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以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单元 公共民俗学

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

误分为二:民俗学的学院派与应用派

想象公共民俗

美国公共民俗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第六单元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现代日常生活的诞生——以1962年度厚生白皮书为中心

追问“理所当然”——北京市高层集合住宅的生活及生活世界的变迁”

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东亚民俗学者的新探索

编著译者简介

后记·鸣谢

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是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王霄冰。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民俗主义·本真性·公共民俗学·日常生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电子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新研究成果,在阐述公共关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交际礼仪、公共关系演讲、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谈判、公共关系广告、公共关系推销、公共关系文秘、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等做了重点介绍。每章都附有多个案例分析。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科书。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电子书
全书共11章,涉及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机构和人员、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企业标识与整合营销传播、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谈判、公共关系写作、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等内容。各章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基本内容、本章小结、练习题(含案例分析)、综合实训的顺序编排相应内容。正文内设置了视野拓展、案例分析、问与答等辅助性内容,扫描二维码可观看微课视频或阅读专业文章。本书配
工地社会: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电子书
在科技水平、现代设备和经济条件都十分有限的集体化时代,大型水利工程何以成为可能?
公共关系的文化想象:身份、仪式与修辞 电子书
本书从公共关系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梳理入手,尝试寻找两者的接合点,进而提出公关的三个主要文化属性:公关参与主体的身份与权力;公关行为中的情感互动;“符号-意义”的象征性表达体系。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公共关系实践具有被主导范式忽视的行为的“象征性表达”的文化属性,公关文化分析就是针对公关文化属性展开的研究。这一分析路径主要关注情境、仪式、身份、情感、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叙事、修辞、隐喻等文化变量在公关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 电子书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中国市民社会,进入21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内部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社活动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将中国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动态地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本书为筑波大学和北京大学多年来共同研究的成果,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