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

“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两位先生研究东南福建汉人社会成经典,团队成果《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组合研究》问世。

内容简介

林耀华、庄孔韶两位先生前后相继对东南福建汉人社会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他们对其地汉人的宗族家族诸多面向的精致化研究,使该论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仰的高度。但鉴于中国地域的广大和地区差异性,加上历史、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故此,东南的汉人社会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便成为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庄孔韶先生在作福建研究之时,早已意识到了扩展研究的必要性,并草拟出了研究计划和田野点的布局。庄先生提早的通盘考虑和长远计划,经过团队成员们经年的努力,如今以东南作为参照点和出发点的汉人社会延伸研究,如瓜熟蒂落一般应运而生,这便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大型团队研究成果——《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组合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导言:过化、权力、互动与情感

一 “过化”

二 宗族研究内外

(一)五服与姻亲

(二)悌道的新观察

(三)宗族与市镇商业的关联

三 权力

(一)泛权力观

(二)“权”与“势”

(三)生活还是政治(川西茶馆的不同解读)

四 迟到的情感研究

(一)情感也要挂钩权力吗

(二)儒学情感为要

(三)互动感染的方式与空间

五 文化的互动

(一)蒙汉文化的采借

(二)不同意义世界之共居观察

(三)超越族群边界的生存认同与合作

(四)动态的边缘

六 整体性视角的组织置换逻辑

余论

早期儒学过程检视

一 慈乌与报本的生物—文化整体性认识

二 技术与组织:西周与近现代民族志

三 农耕理念:文字传递与循环论

(一)口传、方言与文字意义

(二)农耕与人事的循环论

四 祭祖理念先在

(一)祭祖理念先在之文化研究

(二)祭祖理念先在之生物性—文化整合观

五 中国伦理本位模型观察

(一)丧服:伦理制度之核心示意

(二)“畿服”的层级模型含义

(三)许烺光“心理—社会均衡理论”钩沉

(四)九族五服之当代人类学观察

六 儒学“过化”

(一)何为“过化”?

(二)《论语》:早期儒学“过化”要义与展示特征

(三)早期儒学“过化”的隐含结构

(四)考古人类学:孔子门人“过化”方式与结果

七 结论

村落共同体的情感联结

一 引言

二 桂北村落素描

三 村落文化的情感维度

(一)“天地国亲师”:日常化的情感符号

(二)阴阳沟通:代际绵延的情感链条

(三)祭祀修谱:行动中的情感关联

(四)隆重丧礼:村庄集体的情感宣泄

四 村落社会的情感整合

(一)村落传统文化的情感濡化

(二)纵向亲情的横向弥散

(三)村落公共性的情感形塑

五 村落传统文化的存续机理

六 结论与讨论

“心上”的日子

一 乞巧与“心上”

(一)从一首山歌说起

(二)礼仪与情感:一个关于盘缠的故事

二 “狂巧娘娘”

(一)地方词源学和价值观念

(二)“心上”与“狂耍”

(三)悲恸地哭:记忆中的情感表达

(四)“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时的情感表达

(五)音像时代的欢腾与辛酸

三 人的情感向度

(一)人的情感向度

(二)非定向性情感

(三)在礼仪与情感之间

四 仪式多重维度的混融

五 情感的出口与狂耍的生活方式

小结:西河“非定向性情感”的意义

涵化的多重机制

一 理论背景

二 权力下“汉化”的细部

(一)纳西族的家族观念

(二)从“骨”与“肉”看纳西族对儒学的实践

三 “汉化”的城乡联系

(一)作为地方中心的大研镇

(二)从大研镇回村的“读书人”

(三)人际关系网络与汉文化的濡染

(四)从大研镇回村的“工匠”

四 爱情实践的传染

(一)对殉情的解释

(二)殉情的濡化——文化传递与情感共鸣

(三)殉情——爱情的实现

(四)“传染”殉情

五 结论

结构与情感

一 木偶戏班与木偶戏的演剧

二 特殊的演剧内容与木偶的文化位置

三 文化的媒介:以“锁韩林”为例

四 三个民族志故事

五 汉人社会的神灵信仰模式:模仿与扮演

六 结语

“同姓同宗”与“同姓不同宗”之华北村落政治

一 宗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一)宗族的空间分布与宗族类型

(二)一家子、同宗同族与门股

(三)祭祀仪式、集体表征与祭祀组织

(四)私塾教育与公共空间

(五)宗族组织的其他功能性表达

二 村落、宗族与自我区隔

(一)在血缘与地缘之间

(二)老侯家与老候家之分:宗族认同的内部差异

(三)同姓不同宗

三 历史情境中的华北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

(一)村落领袖的当选条件及其参政动机

(二)宗族与政治:阶级分化后的宗族关系

(三)村落领袖类型

四 当下情境中的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以村落选举为例

(一)村支书选举及其成败得失

(二)村主任选举:同宗同门竞争,鹿死谁手?

(三)村长与村支书的权力博弈

五 结论: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同姓不同宗的视角

(一)村落、宗族与国家:历史人类学的考察结论

(二)当下情境中的宗族组织与村落政治

小结:“势”的政治学

五服与姻亲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地点

二 闵村的亲属认知范围:五服—姻亲

三 场景里的五服宗亲与姻亲的互动

(一)生育中的亲属

(二)婚姻过程中的亲属

(三)丧葬仪式中的亲属交往

(四)祭祀中的亲属互动

(五)其他场景中的亲属交往

四 五服与姻亲分立的原则

(一)五服群体的认知

(二)五服的分立

(三)姻亲的滑落

五 妇女的双系身份及对过渡仪式理论的批判

六 五服—姻亲共同体的功能

(一)劳动互助

(二)生育、婚姻和丧葬中的礼物馈赠

(三)建房中的礼物馈赠与互助

七 闵氏宗族的组织及其功能

(一)祖先灵魂的安置

(二)族谱

(三)族产

(四)组织

(五)功能

(六)五服为什么不能生长成宗族

八 宗族组织与五服—姻亲结构的关系

九 结论与讨论:回归“五服与姻亲”交往的亲属关系研究

(一)结语

(二)回归“五服与姻亲”交往的汉人乡村社会研究

棠棣之花

一 引论

二 田野点概况

三 兄弟关系伦理

(一)孝悌观念的演变

(二)诸子平均析产习俗

四 财产分配中的兄弟关系

(一)结婚

(二)分家

(三)日常争夺

(四)养老

(五)小结

五 家庭关系系统中的兄弟关系

(一)代际关系与兄弟关系

(二)夫妻关系与兄弟关系

(三)妯娌关系与兄弟关系

(四)小结

六 扩大的兄弟关系

(一)分分合合的兄弟

(二)“门头”之间

(三)村庄之际

(四)村庄之外

(五)小结

七 基于文化直觉主义的思想旅行

(一)兄弟关系的特征

(二)兄弟关系的变迁

(三)兄弟关系与平均主义

(四)作为家庭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兄弟关系

(五)作为社会“黏合剂”的兄弟关系

商域宗族:绅商商绅与商镇圈层

一 市镇研究与绅商商绅

(一)关于市镇研究

(二)绅阶主导类型引导地方社会模式

(三)绅商主体类型引导和沿袭市镇类型

二 绅型商镇延续的结构主体

(一)乡绅、士绅之转型:绅商、商绅对绅阶的延伸

(二)军绅未取代绅商占据杨柳青主导地位

(三)绅型社会的变迁延续

(四)商农商绅路径依赖

三 商域宗族与商镇圈层

(一)宗族范式讨论

(二)族缘圈层

(三)业缘圈层

(四)地缘圈层

(五)信仰圈层

四 市镇基核与圈层格局

(一)关于施坚雅集市与市镇类型

(二)绅商商绅与市镇之政:中国式市民社会

(三)圈层格局

边界的对望与文化的采借

一 闽台地区轮养制家庭研究综述

二 北方蒙汉交界地区的轮养制家庭的出现及其形态变迁

三 蒙汉交界地区的轮养制状况

(一)“轮班儿”中的“二娘”

(二)轮班老人的情况

(三)国家力量影响下的轮养制家庭的变迁

四 蒙古族轮养制家庭的出现及其形态

(一)边界的对望

(二)蒙古族传统的尊老习俗

(三)蒙汉沟通与互相影响

(四)东蒙蒙古族轮养的分析

(五)蒙区轮值家庭的特点分析

五 讨论

信仰、家庭与社区的再造

一 认识吴庄

二 吴庄基督教的历史过程

三 “我们”与“他们”

四 信徒共同体中的女性

五 家内关系的重新阐释与构建

(一)家庭权威的形成与转移

(二)亲子—夫妻关系

(三)“爱”上帝与“恨”父母?

六 作为“旧皮袋”的对联

(一)基督徒对联的主题分析

(二)对联中的文化断裂与延续

七 结论与讨论

冰雹带上的社会联合

一 华北青苗会的相关研究和研究策略

二 洮州青苗会发生的语境

(一)生态压力与地方物种

(二)小生境中的群体、生计

(三)竞争与合作

三 地方社会的国家化历程

(一)国家贸易

(二)军事农业

(三)信仰一体化与地方性建构

四 洮州青苗会的产生、分布、规模和类型

(一)洮州青苗会的产生

(二)组织空间:冰雹带上的社会联合

(三)庙宇体系至关重要

(四)青苗会的多姓轮值模式

(五)宗族与青苗会的糅合:异族崇拜

五 作为地域组织孵化器的仪式

(一)有意味的苹果

(二)“三个老人一面官”

(三)乡村领袖表演的舞台

(四)仪式的力量:汉染藏风,藏染汉习

(五)内圈与外圈

六 青苗会的实质行动

(一)远看青山,近看田苗

(二)作为一种生产互助方式的“搬场”

七 结论

(一)仪式是乡村社会组织的孵化器

(二)宗族本位的超越

(三)作为人类生活常态的合作与互助

川西茶馆

一 川西茶馆的研究状况

二 作为公共空间的现代川西场镇茶馆的考察

(一)溪镇茶馆素描

(二)溪镇茶馆解析

(三)溪镇的公共空间及其相互关系

三 都市茶馆空间的建构:以成都大慈寺茶馆为例

(一)茶园公共空间的构成

(二)大慈寺公共空间的特点和变迁

四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一)近代以来川西社会传统公共空间的变迁

(二)新的公共空间的生成

(三)公共空间的置换——茶馆对传统公共空间的继承和变异

五 结论:川西茶馆的不同解读

(一)茶馆是最能体现川西社会传统文化精神的公共空间

(二)茶馆是具有某种“阈限”特征的公共休闲空间

(三)茶馆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空间

(四)茶馆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组织参与的置换逻辑

一 导论

(一)“水利”的社会文化关联——学术史检阅

(二)跨村落的“水利社区”

二 大族何在?

(一)土地与宗族——大族成立的基本条件

(二)大族何在?——“关中模式”及其延伸的宗族问题

三 水利与政府组织

(一)政府组织主导的“官渠”——建设与管理

(二)水利纠纷处理中的政府权威——以民国时期为例

四 水利与民间组织

(一)民渠与地缘性联合组织

(二)宗教组织的卷入

(三)娱乐组织与水的象征性管理

五 讨论

(一)关中水利社会中的组织力量

(二)关中水利的历史过程与组织形态关系原因初探

(三)人类学观察汉人乡村社会的两种模式——宗族乡村与非宗族乡村

(四)总结:组织参与的置换逻辑

“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庄孔韶。

得书感谢您对《“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藏的语言与社会 电子书
以当今的西藏为实例来考察语言与社会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一部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个案研究报告。
地方知识与自然阶序:华西的植物研究与人类学(1920~1937年)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卷) 电子书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集刊主要刊登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成果,及以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内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重点聚焦生态环境研究、发展问题、宗教文化、社会问题、跨境民族问题、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研究等问题,发表相关创新性的文章。本集刊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云南和周边国家丰富的民族研究资源,体现中国西南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特色。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年第一辑) 电子书
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9年第一辑。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第2辑) 电子书
《文学人类学研究》由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刊,设有栏目: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跨文化比较等,不但聚焦古今关联的学理分析,而且深入乡村、牧区、边疆乃至海外进行多区域的田野考察与跨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