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清代对儒家经典的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四卷,主要概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等。
作者简介
作者姜广辉,师承侯外庐、邱汉生先生,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出版著作有《颜李学派》(1987)、《中国文化传统简论》(合著,1989)、《理学与中国文化》(1994)、《走出理学》(1997)、《义理与考据》(2010)、《麓山雅集》(2012)、《易经讲演录》(2013),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全四卷六册,2010)、《郭店楚简研究》(1999)、《郭店简与儒学研究》(2000)、《经学今诠》初编至五编(2000-2010)等。《中国经学思想史》于2013年获第四届中华图书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四卷 分撰人
第四卷分撰情况
清代经学
第八十一章 解构与重构:走向近代的经典诠释
一 清代初期对理学的总结与批判思潮
二 清代中期的经典考据学思潮
三 清代后期的春秋公羊学思潮
第八十二章 士风流变与经典尊黜
一 《大学》经学地位变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 《大学》文本及其诠释取向
三 陈确对《大学》的批判
第八十三章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经学思想
一 “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提出
二 《周易外传》的道器观
三 《尚书引义》的能所观和知行观
四 《读四书大全说》的理气、理欲观
五 《春秋家说》的民族观
第八十四章 清初学者对宋儒图书易学的批判
一 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
二 黄宗炎的《图学辨惑》
三 毛奇龄对宋儒图书之学的考辨
四 胡渭的《易图明辨》
第八十五章 李光地与《周易折中》
一 折中于朱熹
二 准天之道,推生民之用
三 穷理尽性至命
四 君臣交以实心
五 养贤以及万民
第八十六章 顾炎武:清代经典考据学的先行者
一 顾炎武的生平与学行
二 “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 通经致用的治经宗旨
四 顾炎武的古音韵研究
第八十七章 阎若璩与《古文尚书》公案
一 阎若璩曾大量抄袭梅鷟《尚书考异》吗?
二 《尚书古文疏证》找到了《古文尚书》辨伪的关键点
三 阎氏定的“铁案”还能再翻过来吗?
第八十八章 姚际恒《诗经通论》的疑古精神
一 生平与学术
二 对前人解《诗》的疑古态度
三 对《诗经》的诠释原则
四 对近代疑古派的影响
第八十九章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 关于“乾嘉考据学”的成因问题
二 关于乾嘉时期的“学派”问题
三 明清考据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九十章 惠栋:标帜“汉学”的吴派宗师
一 重新强调汉儒家法,亦重视贯通诸家家法
二 勤于考证,信而好古
三 批判宋明理学
四 汲取西学
第九十一章 戴震:学主“求是”的皖派领袖
一 戴震的生活环境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
二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治经方法
三 见“道”之作:《孟子字义疏证》
四 戴震的治经成绩
五 从戴学的接受史看戴震经学思想的意义
第九十二章 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思想
一 “六经皆史”:“经”的“还原”
二 从“史”到“经”:“经”的演生
三 实践意识:“经”与“经世”
四 “六经皆史”与“六史为经”
第九十三章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评述
一 洪亮吉入朱筠幕府之后的学术转向
二 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
第九十四章 倡复古典礼学的凌廷堪
一 凌廷堪礼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凌廷堪礼学研究的方法与观点
第九十五章 一代通儒焦循的经学思想
一 考据不是经学
二 “实测”与贯通
三 “惟经学可以言性灵”
第九十六章 乾嘉汉学的殿军
一 阮元的经典诠释思想
二 阮元的经典版本校勘学思想
第九十七章 庄存与:清代公羊学的发轫者
一 从《春秋属辞》到《春秋正辞》
二 上接董、何,阐明《春秋》大义
三 “章疑别微,《春秋》之大教也”
四 善说《春秋》者,贵“知权”,戒“执一”
五 孔广森自立“三科九旨”的失误
六 孔广森《公羊通义》的评价问题
第九十八章 刘逢禄与清代公羊学的发皇壮大
一 公羊家法与今文学复兴之统绪
二 内部开掘和外部廓清之功
三 阐发“张三世”,传达时代变动的信息
四 阐发“通三统”,论治国“穷则必变”之道
五 阐发“王鲁”、“黜周”,论“大一统”思想的意义
六 继往开来,壮大公羊学派的力量
七 从凌曙和陈立反观清代公羊学复兴之艰辛历程
第九十九章 龚自珍与晚清经学的嬗变
一 “衰世”之音与嘉道时期学术风气的转变
二 青年龚自珍对晚清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批判
三 探讨上古文明起源之阶段演进
四 《春秋决事比答问》对《春秋》大义的阐发
五 有关古文经学的看法
第一〇〇章 魏源的今文经学与晚清思想解放
一 《诗古微》推进学术风气革新的价值
二 《书古微》:以新的视角论述学术史变迁
三 追求社会改革的思想
四 倡导向西方寻找真理
五 龚自珍、魏源今文经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〇一章 马瑞辰治《诗经》之立意与方法
一 马瑞辰诗经学的基本理路
二 复圣人之志的治经立意
三 译圣人之意的治经方法
四 对《毛诗传笺通释》的总体评价
第一〇二章 “调和汉宋”的经学思想家:陈澧
一 陈澧经学观的演变
二 义理与考据并重
三 解经之法与读经之法
四 会通汉宋 回归孔孟
第一〇三章 清后期的春秋谷梁学
一 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的经学思想
二 廖平《谷梁古义疏》的思想
三 江慎中会通中学西学的《春秋谷梁传条指》
第一〇四章 廖平的“经学六变”及意义
一 早年的两次思想转变
二 “经学六变”的时间与变因
三 廖平在经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四 廖平的尊孔尊经理论
五 对廖平“经学六变”的评价
第一〇五章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变法思想
一 今文经学思想的确立
二 “托古改制”之“通三统”
三 “与时进化”之“张三世”
四 “大同世界”之“大一统”
五 儒学向近代转化的尝试
第一〇六章 皮锡瑞的今文经学思想
一 生平与著述大要
二 “通经所以致用”
三 “尊孔必先明经”
四 “治经必宗汉学”
五 “义理必兼考证”
六 “学求心得,勿争门户”
结语 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念
一 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二 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三 从家庭、社会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四 从国家、邦族、天下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后记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是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广辉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