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传播

媒介文化传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哲学视角,讲解媒介环境学派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讲解了传播学中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经典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环境与技术生态学”“媒介传播的景观社会”“媒介资本主义”“对话理论”“块茎理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

第一章媒介环境学派的兴起

一、媒介环境学派三代人的历程

二、媒介环境学派主要思想源头

三、媒介环境学派主要理论命题

1.理论命题之一

2.理论命题之二

3.理论命题之三

第二章媒介文化重构人类生存新环境

一、文化转向:媒介文化新环境

二、真实虚拟的文化

1.权力的流动转移

2.真实虚拟的媒介文化

3.社会变动的新大道

4.一种新文化正在成型:真实虚拟的文化

三、美学的转向: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

四、商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

第三章麦克卢汉的洞见

一、“媒介即讯息”

二、媒介延伸出人类的新感知模式

三、声觉空间意识与重新部落化

1.声觉空间意识与重新部落化

2.并置/同步/一体化的环境

四、人的身份失落

五、媒介定律和麦克卢汉研究方法

六、媒介是非中心化的去边界整合

1.媒介是新语言

2.全球学习社区的涌现

第四章芒福德的媒介环境与技术生态学

一、芒福德提出“人类生态”的概念

二、芒福德的技术历史三时期

三、芒福德认为技术是有机生命

四、“人类生态”三种力量的平衡

五、技术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延伸

六、芒福德对“王者机器”的批判

七、重新回到生命的道路上

第五章德波:媒介传播的景观社会

一、景观社会是媒体制造的商品消费社会

二、景观是人为幻像的世界

三、媒体名人是消费社会的理想

四、改造社会和日常生活

第六章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与媒介文化

一、波德里亚的视野与符号政治经济学——消费社会

二、媒介文化:致命的形式

三、波德里亚的模拟、仿像、复制、断裂

1.复制

2.断裂

四、超现实的世界

五、全球化技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六、真实的迷幻世界

七、后美学与超美学

八、终结:虚无主义的消失模式

第七章利奥塔论后现代状况

一、后现代科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多重世界

二、“向总体性宣战”

三、多元差异和相对主义

四、“超越美学”颠覆传统理性思维模式

第八章杰姆逊论后现代媒介文化特征

一、现代美学变成了一种视觉美学

二、杰姆逊的媒介资本主义理论

三、从深度的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的空间模式

四、从中心化的自我焦虑转向非中心化的主体零散化

五、媒介传播带来的非真实化、形象文化、广告文化

第九章接受美学与参与互动的传播

一、视界融合

二、解释学是“经验”的一个对话模式

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四、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源于大众性的参与互动

五、新体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

六、人与文本的互动交往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维度

七、审美经验接受美学的重要特征

八、从“传者中心”向“观众中心”的转移

九、“使用与满足”的接收过程传播模式

第十章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一、对话理论:平等交流、参与互动、差异与多元的理念

二、对话立场:“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

三、狂欢化的民间文化理论

四、民间狂欢文化

五、民间文化的第二生活

六、民间狂欢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七、民间文化:具有体验式的愿望

第十一章德勒兹的“块茎”理论

一、德勒兹“块茎”思维的六大特征

二、德勒兹的媒介思想

三、电子媒介是人类新感知系统

1.新型的感知模式

2.数字技术把大脑理性转换成声觉和触觉

3.拼音文字将多维感知转变成直线的理性感知

4.“块茎”是非中心的、无器官身体的全感知系统

5.“块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图式

6.实时生成

7.沉浸体验

第十二章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全球化带来的权力转移

一、社会结构在流动中的权力

二、媒介环境作为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1.新的媒介传播方式打破了时空的偏向

2.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

3.传播信息容量大、易保存

4.信息的经济性和易获得性

三、媒介延伸出大众意识

四、时空改变带来不断融合生成

五、信息传播成为社会变化的重要动因

六、新媒介环境是网络社会的结构形态

七、权力的流动状态

八、社会网络化: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

第十三章媒体技术创造数字化虚拟世界

一、媒体融合改变了传播版图

二、关于技术与媒介的观念

1.马克思: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霍克海姆与阿多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

3.本雅明:技术作为意象的历史性显现

4.哈贝马斯:技术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三、媒介传播技术是文化结构的基础

1.斯图尔特·霍尔:技术是人类表征意义的工具

2.哈罗德·伊尼斯:媒介系统技术是文化结构的基础

3.麦克卢汉:媒介是身体的延伸

4.保罗·莱文森:技术无所不在的决定力量

四、电子新型文化成为消费的主体

五、技术复制:影像文化中的“非真实化”

六、3D数字影像:制造新世界

1.3D数字影像的狂飙猛进

2.《阿凡达》的创纪录历程

3.吹响新影像时代的集结号

4.基于CUDA架构的渲染技术

七、3D数字电影的超真实和数字影像的革命

1.电视走向3D数字化

2.电子游戏走向3D数字化

3.广告的3D数字化

4.3D数字影像与互联网的结合

八、虚拟实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1.3D数字影像制造超真实

2.制造与被制造的结局

参考书目

媒介文化传播是2016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默著。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文化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品牌传统文化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该如何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来构建品牌的文化意义,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
解读美国:现实、媒介与省思 电子书
国内学者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晚明印刷传播 电子书
传播技术教材:原理与应用、新闻传播基础、现代传播技术及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翻译与传播(第2期) 电子书
《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办,本册是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