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探讨南北朝各阶段发展特点的同时讨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所著,是一本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专著,上起建安,下迄隋朝建立前夕,探讨三百八十余年间文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种种理论问题等,探讨其历史发展面貌的同时也对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罗宗强,曾任唐代文学学会、李白学会、杜甫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育部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通讯编委、顾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 建安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巨大变化

第二节 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的文学思想的出现

第三节 追求慷慨悲凉的美

第二章 正始玄风与正始之音

第一节 正始玄风与士人心态的变化

第二节 表现老、庄人生境界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哲理化

第四节 美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正始玄风接触到的文学理论问题

第三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学思想

第一节 西晋士风的变化

第二节 文学思想变化的缓慢的开始

第三节 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创作倾向

第四节 对文体特征的探讨

第五节 陆机《文赋》的理论贡献

第六节 重真情——西晋诗歌思想的别一支

第四章 东晋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偏安心态与江南山水所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化

第二节 玄、佛合流与以玄理入诗

第三节 葛洪文学思想的意义

第四节 陶渊明的创作倾向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价值

第五章 元嘉与永明的文学思想演变

第一节 文学环境的悄然变化

第二节 元嘉文学思想的新变

第三节 永明的文学思想

第六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上)——刘勰文学思想的产生和《文心雕龙》

第一节 刘勰文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刘勰的生平和《文心雕龙》的成书

第七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中)——刘勰的文学观

第一节 刘勰的杂文学观念

第二节 刘勰文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第三节 刘勰的批评观

第四节 刘勰的文学史观

第八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下)——刘勰的理论成就

第一节 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方法

第二节 物色论

第三节 神思论

第四节 风骨论

第五节 体论

第六节 势论

第七节 味论

第八节 术论

第九章 文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文”的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主质朴、重功利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

第四节 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思潮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北朝文学思想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文学思想倾向

第三节 南北朝文学思想融合的趋势

结束语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部分引用书目

后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罗宗强。

得书感谢您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电子书
本书将魏晋文学上溯至汉末中原文学新风的兴起,下延到晋宋之际江州隐逸文风的新变。全书分汉末、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时段,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与文学融合、文化中心迁移对文风新变造成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不同地域文人群体、文学创作和文风特点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从地域文化视角揭示魏晋风度及文风演进的历史进程。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5年河南省历史学年会暨魏晋文化研究”会议中“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论文合集之一,时段集中于汉末至唐末五代时期,研究的视点侧重于各时间段王朝国家的社会侧面、文化现象、思想脉络、变化趋势的追寻,并有一些理论性思考。
史鉴录.新~南北朝 电子书
本书包括王莽的币制改革、刘秀柔道治国、强项令董宣、单车就路、袁安断狱公平、寒朗冒死伸冤、陈宠持法为轻、王涣的治县之道等内容。
二十世纪德国象征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史 电子书
不同于传统的德国文学史的写法,本书突出了对于两大文学思想史的梳理,聚焦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在德国文学中的历史发展,从宏观的概念史的角度来观照德国文学思想史中的象征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性与共性,对有关作家的文学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西方文化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是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