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访谈和演讲性文字呈现,切入宁肯的创作路径和他的精神帝国。
内容简介
《宁肯访谈录》是“宁肯文集”之一,含“访谈录”和“附录 创作谈”。有与诗人袁毅的对话《让生命与文学互动》,与评论家王春林的对话《长篇小说的魅力》,与评论家徐勇的对话《历史的转折与文学审美》,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县书的对话《寻问<蒙面之城>的构造与发生》,与《北京晚报》记者孙小宁的对话《一个现实题材的非现实可能》,与《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的对话《被音乐“引爆”的写作》,与《新京报》吴亚顺的对话《文学应从人性角度看待权力》,与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徐兆正的对话《爱这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与90后作家李唐的对话《用权力题材表现人性幽曲》等二十六篇,展现了宁肯作品背后的生活背景、心路历程、学养资源、创作体会等,既是作者面对社会公众的坦诚交流,亦是读者们和评家们知人论世的宝贵资料。这些似是作品的剩余和衍生,其实是作品更大的纵深。
作者简介
作者宁肯,北京人。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沉默之门》《环形山》。1959年生于北京,原名宁民庆,祖籍河北省河间县宁庄。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1982年在上海《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旅居西藏,《天湖》《藏歌》《沉默的彼岸》等一系列散文使其成为中国“新散文”运动代表之一。著有散文集《说吧,西藏》《北京:城与年》《我的二十世纪》《思想的烟斗》。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现为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两次摘得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2001年第二届《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一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入选2014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2017中国好书,有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捷克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一条河的两岸——2000年4月答作家安妮宝贝
历史的转折与文学审美——2016年2月答评论家徐勇
长篇小说的魅力——2014年10月答评论家王春林
寻问《蒙面之城》的构造与发生——2001年6月9日答《中国青年报》刘县书
时代转型中的角色困境——2002年7月答诗人周新京
让生命与文学互动——2001年4月答《武汉晚报》袁毅
被音乐“引爆”的写作——2001年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
听凭骨头的感觉——2002年答《羊城晚报》王义军
世外桃源并不存在——2013年答《鲁北晚报》盛文强
每个作家都是世界的一个窗口——2013年答《齐鲁晚报》师文静
荒凉来自现实,也来自人的骨子里——2013年答《钱江晚报》马黎
“低而不俗”的写作——2006年答《武汉晚报》袁毅
文学的智性穿透力——2006年答《作家》王小王
心理真实是最高的真实——2010年答《河北青年报》记者
《天·藏》获施耐庵文学奖答记者问——2011年10月
文学应从人性角度看待权力——2014年答《新京报》吴亚顺
即便不是残疾人——2014年答《北京青年报》刘雅麒
人能站着还是得站着——2014年答《重庆青年报》冯建龙
一个现实题材的非现实可能——2014年答《北京晚报》孙小宁
权力和暴力都是文学的母题——2015年2月答凤凰网“文化年代坊”主持人于一爽
用权力题材表现人性幽曲——2014年11月答新浪读书主持人李唐
透视谜一样的中国——2014年11月答《武汉晚报》记者袁毅
文学,生活的荒诞反映——2013年11月答武汉大学文学博士陈霞
爱这个没有奇迹的世界——2017年10月答评论家徐兆正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如何不是野蛮的?——2015年答《文学报》傅小平
我已比北京老——2017年答行李
附录 创作谈
西藏的神性——2002年在中央财经大学的讲演
超幻时代的写作——2015年10月28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症候与投射——关于“症候式分析”的谈话札记
我写故我在
“涉及”现实的文学
文学的装置——在《北京青年报》的讲演
把小说从内部打开——《三个三重奏》创作谈
心态,调式,游戏精神——《环形山》写作札记
将“有”置于“无”中表达——《我在海边等一本书》创作谈
想象的悬崖
我的先锋观——致李浩
知识分子写作
回溯:从大海到河流——关于《北京:城与年》与《中关村笔记》
后记
宁肯访谈录(宁肯文集)是201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宁肯。
得书感谢您对《宁肯访谈录(宁肯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