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揭示了中国性别失衡的原因以及针对性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并凝练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攻关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书中利用多次专项社会调查数据和历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性别失衡如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揭示当代中国性别失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形成机理,提出解决与性别失衡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人口问题的国家战略以及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李树茁,1963年9月生,陕西西安人。199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兼职教授等。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会、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国家“关爱女孩行动”专家组副组长、联合国人口基金一中国国家项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人口组专家。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主要从事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价等领域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篇 完成人员

第二篇 完成人员

第三篇 完成人员

第四篇 完成人员

第五篇 完成人员

第六篇 完成人员

第一篇 本书研究背景介绍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总体研究范式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节 数据

第三章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第一节 项目活动概况

第二节 调研与数据库建设

第三节 论文写作与学术创新

第四节 公共政策创新与宣传倡导

第五节 构建公共政策实践平台

第六节 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第七节 人才培养

第八节 推进学科建设

第九节 学术会议与交流

第十节 总结

第四章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理论观点

第一节 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第二节 主要研究发现和重要理论观点

第五章 研究成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性别失衡治理工作的整体战略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改善大龄未婚男性及其家庭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降低与阻断性别失衡风险传导放大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项目成果的学术评价

第二节 公共政策成果评价

第三节 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与媒体宣传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国际评价

第七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各研究报告总结

第二篇 性别失衡态势分析

第一章 研究设计和数据评估

第一节 背景和研究设计

第二节 数据质量评估

第二章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演变

第一节 总人口性别比和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的驱动因素

第三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驱动因素分解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态势

第一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人口转变模式

第三节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阶段特征

第四节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区域类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三十年来的缺失女性估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评价

第三节 缺失女性数据估计

第四节 结果和讨论

第六章 婚姻挤压、终身未婚比例和初婚年龄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收集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结论和讨论

第七章 大龄未婚男性的测度、特征和态势

第一节 大龄未婚男性的测度:方法和依据

第二节 大龄未婚男性的特征

第三节 大龄未婚男性的态势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未婚男性的生存水平、模式和家庭生命周期

第一节 未婚男性的生命表分析

第二节 未婚男性的生存模式

第三节 大龄未婚男性与其父母的家庭生命周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性别失衡下大龄未婚男性与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预测思路

第二节 预测方法

第三节 预测方案和基础数据

第四节 中国未来大龄未婚男性预测

第五节 性别失衡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第六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主要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第三篇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家庭与养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男性大龄未婚、老年失婚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第二节 本项研究的主旨

第三节 调查地区概况

第四节 田野调查组织

第二章 赤城县男性大龄未婚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大龄未婚男性问题基本表现

第二节 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成因探究

第三节 可能成为大龄未婚或失婚者的男性

第四节 男性大龄未婚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 结语和讨论

第三章 大龄未婚男性基本状况

第一节 数据、方法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个体素质

第三节 工作、职业与流动

第四节 收入来源与收入水平

第五节 结语与讨论

第四章 大龄未婚男性的议婚经历、认知与计划

第一节 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议婚经历

第三节 议婚认知

第四节 未来婚姻期望

第五节 议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节 结语与讨论

第五章 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 交往网络

第二节 交往方式

第三节 与异性交往状况

第四节 与村民交往感受

第五节 结语与讨论

第六章 大龄未婚男性的家庭关系和生存方式

第一节 父母存世状况及关系水平

第二节 多兄弟家庭大龄未婚者的生存方式

第三节 大龄未婚者的养老义务履行和自身养老安排

第四节 大龄未婚者和老年失婚者居住方式比较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

第一节 数据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大龄未婚男性生活质量状况

第三节 大龄未婚男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结语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性别失衡下的脆弱性、失范与安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社会调查与数据

第一节 调查背景与调查目标

第二节 调查地简介与选择依据

第三节 调查构成

第四节 调查内容要点

第五节 各类样本的抽样原则

第六节 调查执行(时间、组织者与合作者)

第七节 分类的实际样本规模

第八节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

第三章 性别失衡下的基本生活脆弱性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

第二节 基本生活脆弱性表现特征

第三节 基本生活脆弱性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基本生活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章 性别失衡下的家庭脆弱性

第一节 农村未婚男性的成婚困境与婚姻策略

第二节 性别失衡下农村家庭的婚姻质量与婚姻暴力

第三节 性别失衡下农村家庭的养老现状与困境

第五章 性别失衡下的社会融合脆弱性

第一节 资料来源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分析方法

第三节 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四节 地域差异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六章 性别失衡下的个人失范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

第二节 性别失衡下的心理失范

第三节 性别失衡下的行为失范及倾向

第四节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价值观念失范

第七章 性别失衡下的个人与社区安全

第一节 性别失衡下个人的社会安全感

第二节 性别失衡下的“光棍”聚集对社区安全感的影响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篇 性别失衡下的社会风险及其传导放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数据与方法

第二章 性别失衡下的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与历史经验

第二节 现实探索性发现:婚姻与心理福利

第三节 现实探索性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与风险性行为

第四节 现实探索性发现: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与公共安全

第三章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的系统识别

第一节 性别失衡下宏观社会风险的系统识别

第二节 性别失衡下微观个体失范风险的识别

第三节 性别失衡下宏观和中微观社会风险的系统总结

第四章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

第一节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放大的机制模型

第二节 性别失衡下人口流动与艾滋病传播风险的放大

第五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与突变机制

第一节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二节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突变机制

第六章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阻断与治理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的治理

第三节 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放大途径的阻断与治理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篇 性别失衡治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性别失衡治理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性别失衡原因的文化制度分析

第二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制度环境分析

第三节 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多元利益格局与政策博弈

第二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路径选择

第三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反应:关爱女孩行动

第四节 东部县区级政策治理实践 ——居巢

第五节 西部县区级政策治理实践 ——郾城

第六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

第七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政策满意度分析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性别失衡的治理模式

第一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模式识别

第二节 东部省级治理模式 ——浙江

第三节 西部省级治理模式 ——陕西

第四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模式比较

第五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模式总结

第五章 性别失衡公共治理的框架与战略

第一节 性别失衡治理的绩效评估

第二节 走向公共治理

第三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社会管理整体性治理框架

第四节 战略设计

第五节 政策建议与工作计划

第六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七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树茁。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电子书
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
中国流动人口经济融入问题研究 电子书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流动人口也必然增多,如何使流动人口有序、合理地流动,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
中国农村转移人口离农机制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离农机制为题,探讨了中国农村转移人口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展与挑战 电子书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理念中的关键内容。
造林补贴政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三农”问题前沿丛书) 电子书
从世界各国的林业实践来看,补贴制度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降低林农经营风险、提高林农投资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因此实施补贴成为各国政府常用的扶持林业的政策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