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的诗歌论文集。
内容简介
回顾百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壮阔历史,开启新时代中国新诗建设的灿烂新篇章,本书收录了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的参会论文,辑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诗人、学者的七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继承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外国诗学的精华,应合了时代的脚步,见证了中国百年文化发展的硕果和辉煌。
作者简介
编者吴思敬,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文集(上)
文前彩插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文集编委会名单
写在前面
致敬辞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
蒋朗朗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主持词
林建华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陈晓明 新诗革命与现代觉醒——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吴思敬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黄怒波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谢冕 一百年来一件大事
西川 在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美]石江山 未来在千里之外,但我们将在一日之内共同成就未来——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洪子诚 “从容地向光荣者说到光荣”
姜涛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日]岩佐昌暲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祝词
苏保伟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致辞
学术论坛论文
谢冕 前进的和建设的——中国新诗一百年(1916—2016)
晓雪 百年新诗再出发
骆寒超 论百年新诗真实世界定位的三大传统
吕进 百年现代诗学的辩证反思
叶橹 经典的生成及其特征
孙绍振 痛快地突破枷锁和舒服地进入枷锁——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宿命
刘登翰 中国现代诗的“中国”方式
洪子诚 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古远清 百年中国新诗研究的国际视野
吴思敬 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谨以此文纪念新诗诞生一百周年
黄怒波 穿越虚无主义的迷雾
沈奇 从“别立新宗”到“百年和解”——新诗百年反思兼谈汉语诗歌之“大传统”与“小传统”
王光明 从“白话诗”到“新诗”
李怡 中国新诗:在接受的博弈中诞生和演进
[俄]邓月娘(Dreyzis Yulia) 当代诗歌对语言局限性的探讨
陈仲义 百年新诗:接受之论要——接受前提·“哑铃模式”·“细化响应”·“品级坐标”
罗小凤 感觉书写与百年新诗对自身传统的一种建构
师力斌 杜甫与新诗的现代性
钱文亮 诗的原初与新诗的探索
傅天虹 周映颐 从文化内涵探讨“汉语新诗”概念的可行性
敬文东 味与诗
张立群 理解新诗及其他——从概念辨析到批评的反思
方长安 传播建构与现代新诗评估范式重建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文集(下)
学术论坛论文
陈太胜 在多与少之间:浪漫主义的困境
王珂 现代汉诗的基本概念——论现代汉诗的两大现实功能
李文钢 论新诗批评中的价值判断
王永 迎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诗人传记中的视觉史料问题
[意]朱西 有关胡适的《蝴蝶》
张光昕 反顾:《野草》中的一个姿势
孟泽 “最伟大的诗”——闻一多的“新诗”建构与自我建构
龙扬志 论朱自清新诗批评的融合视阈
伍明春 早期新诗话语场域中的“小诗”——以冰心为中心
张洁宇 新诗史上的叶公超
李章斌 重审卞之琳诗歌与诗论中的节奏问题
[日]佐藤普美子 新诗阅读与感性创新——从武田泰淳的《臧克家与卞之琳》谈起
简政珍 洛夫早期现实诗作的诗性
翁文娴 自法国哲学家朱利安“间距”观念追探——也斯在中国诗学上打开的“间距”效果
赵思运 任洪渊汉语文化诗学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渊的诗歌创作
西渡 博大生命:骆一禾与1980年代诗歌
王东东 “正喃喃讲述同一个好的故事”:中国诗歌的古典性与现代性
易彬 张曙光与“九十年代中国诗歌”——重读诗集《小丑的花格外衣》志感
余旸 传统在当代诗中的应用——以萧开愚“通古”的诗学理论与实践为例
张桃洲 构建汉语诗歌“共时体”——关于新世纪中国诗歌一个向度的断想
孙晓娅 新媒介与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生态
张凯成 新世纪诗歌的语言向度——以“街道”语象的分析为中心
姚风 镜海观澜:管窥澳门中葡语诗歌
唐晓渡 有关帕斯的三个瞬间
林莽 外国翻译诗的学习、借鉴与思考
卢桢 域外行旅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朗诵会
蒋朗朗 在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朗诵会上的讲话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朗诵会节目单
编后记
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文集是202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吴思敬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诗百年纪念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