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4册)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4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2011年10月12~15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8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着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以及一百年来各界对这场革命的纪念与阐释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作者简介

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国家级专业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机构,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的国家专业研究机构。1950年5月在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创建。初属中国科学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称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现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册

序言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一百年前的那场争论

清朝统治集团的状况

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清朝政府的预备立宪和其他

清朝统治集团的覆灭

清末督抚与谘议局研究

一 督抚与谘议局的建立

二 督抚与谘议局的冲突

三 督抚与谘议局冲突原因分析

结语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

一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任职概观

二 督抚对革命风潮的反应与应对策略

三 督抚在民国与清朝之间的出处进退

四 “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与清王朝覆灭及民初政治走向

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一 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二 原因分析

三 共和告成,完成了一个“段落”,但还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段落”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及其民族关系之建构

一、理论创构:单一民族(汉族)国家还是多民族(传统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国家?

二、妥协与认同: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三 历史转折: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及其民族关系之建构的意义

四 现实困境:问题与局限

政治博弈与国家构建:辛亥革命场域的外蒙古问题

引言

大变局下外蒙古的“国家构建”实践

民初中央政府统合外蒙古之举措

《俄蒙协议》文本对于外蒙古“国家构建”的模糊表述

《中俄蒙协约》否决外蒙古“国家构建”实践

结语

清末民初的西藏建省论

新疆辛亥革命述论

一 辛亥新疆迪化起义与伊犁起义

二 戕官运动以及杨增新上台

三 新伊和谈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顾问

一 缘起

二 晚清政府的日本顾问

三 临时革命政府的日本顾问

四 民国初期日本顾问

五 小结

内藤湖南的“支那”论与民国初期日美在华竞争——从多边互动关系解码历史文本

(一)《支那论》(1914):何以对中美实业借款合同做出强烈反弹?

(二)《新支那论》(1924):何以预言日本将为维护在华权益而与美国决一死战?

(三)内藤的对华“监护人”意识

(四)内藤“东洋文化中心移动论”的本质是亚洲门罗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海内外三江帮的兴起:再论辛亥革命与日本

前言

结语

辛亥革命与韩国——以韩人志士金奎兴在广东的活动为中心

一 前言

二 流亡中国之前的教育救国运动

三 流亡中国和在上海、南京的活动

四 参加辛亥革命和广东军政府

五 讨袁运动和《香江杂志》创刊

六 结论

清末孙中山、同盟会与港英政府的博弈

一 孙中山破解港府驱逐令

二 同盟会与香港政府的博弈

香港“天时、地利、人和”与辛亥革命

一 香港特殊政治大环境下的“天时”

二 地缘政治下香港的“地利”

三 中西文化交汇兼容下的“人和”

四 港英政府对孙中山的策略

五 结语

澳门:辛亥革命时期仁人志士的避风港

一 前言

二 维新派在澳门

三 经元善在澳门

四 同盟会在澳门

五 民国成立后的中葡关系

二 革命党人在澳门

七 结论

辛亥时期的“排外”观念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 传统“排外”的扬弃和更新

二 “排满”是“排外”的特殊形式

三 走向近代民族主义的阶梯

“成立在我,承认在人”——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国承认问题再研究

一 承认的缘起:湖北军政府交战团体身份的外交确认

二 过渡时期的承认问题

三 “成立在我,承认在人”:民国政府对承认问题的研究与应对

四 迁延过久问题与美国的承认

余论: 承认问题与辛亥研究的整体性

辛亥革命与宪政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

结语

辛亥首义与湖北新政

一 考察短时段的辛亥首义须放眼较长时段的湖北新政

二 湖北新政之“兴实业”

三 湖北新政之“练新军”

四 湖北新政之“办文教”

五 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种豆得瓜

构建新的宪政国家:宣统元年四川谘议局中的讨论

一 背景:省谘议局的建立

二 开幕式上的赵尔巽:“一切权力皆属之于国家”

三 四川谘议局会议上对议案的具体辩论

四 闭幕式上的议员:“不许其监督,则必不能得其辅助”

结论: 宣统元年四川谘议局会议的意义

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以四川保路运动为例

一 四川保路运动的社会动员方式

二 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之主要内容

三 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征

结语

晚清重臣与四川保路运动——兼论清王朝覆灭的内部原因

勇于革命,善于妥协——以云南辛亥起义为例

一 云南辛亥起义中勇于革命的精神

二 云南辛亥起义中善于妥协的艺术

三 革命与妥协的有机结合,是云南辛亥起义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

会党与辛亥革命前夜之广东社会政治

一 晚清广东“会匪一家”

二 会党兴盛之因缘

三 党人与会党之互动

四 结语

陕西军政府与辛亥革命

一 军政府的社会基础

二 军政府的组成及各方势力的博弈

三 军政府的施政方针与策略

四 结语

陕西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活动研究

一 辛亥革命前会党在陕西的分布及其活动特点

二 西安起义爆发前同盟会和会党的联合

三 会党在陕西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精神及其消极影响

四 会党和同盟会的分裂及其结局

Reconsidering 1911:Lessons of a “Sudden Revolution”

Chinese Language Bibliography

Glossary

辛亥革命以来三次议和的比较

前言

一 三次议和中的外力因素

二 议和核心问题的比较

三 三次议和相同点的比较

结论

军事权威与秩序重建——管窥清末民初之政治文化异象

一 “重建程序”与军事寡头政治

二 以武制文的政治嬗变

三 军事化的社会异象

四 结语

新军与辛亥革命的回顾

一 新军与清末“新政”

二 新军与清末中国社会的变迁

三 新军政治化

四 新军起义与立宪派的联盟

五 新军与民初政治

六 总结

辛亥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的再探:香港、河内及武汉模式

一 辛亥革命时期武装起义的记述

二 武装起义之香港模式

三 武装起义之“河内模式”

四 武装起义之“武汉模式”

五 结论

论辛亥革命时独立省区的军队表现及影响

一 武昌首义时军队的参战实况

二 独立省区军队的表现

三 海军的表现

四 军队的扩充及其问题

五 军队起义的影响

武昌起义后清廷组编新军三军考略

一 清廷组编三军概况

二 武汉前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第一军

三 第二军未组编成军

四 第二军未能成军的影响

第二册

民元前后姚雨平统率的广东北伐军研究

一 广东北伐军的组建

二 战争与政治

三 战后广东北伐军的裁撤

辛亥革命时期的“夷夏之辨”——以康有为、刘师培对《春秋繁露》两事的不同解读为例

论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

一 传统臣民观的瓦解

二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

三 清末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

四 救国呼唤新国民

五 清末国民观的特征

六 近代国民观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结语 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论辛亥时期的国民观

一 从臣民到国民的历史考察

二 辛亥时期国民观的基本内涵

三 国民的“陶铸”与培养

结语 辛亥时期国民观的价值、特征及其局限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一 刘师培等人的无政府民粹主义

二 刘师复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三 孙中山的民粹主义思想

四 章太炎等人的民粹主义

辛亥革命和严复的生命世界

一 序言

二 “明道救世”理想的陨落

三 建功立业苦无门

四 时不与我 身心疲累

跨越辛亥年的“梁启超之问”及其论争——略论中国思想界关于“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论争

一 波伦哈克与“梁启超之问”的提出

二 清末围绕“梁启超之问”所产生的争论

三 民初以降有关“民主专制”的讨论

四 结论

西方社会主义者所观察的晚清中国社会主义——梁启超访美期间的采访记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ies of Socialism in China)

梁启超对清王朝最后统治危机的观察与评论

中国公学与清季革命

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的“私塾改良”

一 旧词新义

二 朝野互动

三 变形走样

结语

辛亥后清末翰林遗民在香港的文化与教育事业

甲 本文题旨

乙 广东翰林移居香港

丙 清末科举名士的政治取舍

丁 清室遗老在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

戊 作者经验

西方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的形成

一 前言

二 民生主义的创始及纳入革命纲领

三 宣扬西方社会主义成为革命宣传的新趋势

四 《民报》宣扬民生主义及其与梁启超的论战

五 结论:民生主义的定型——从平均地权到民生主义

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一 华盛顿形象在晚清的传播过程

二 译名的雅化

三 形象的圣化

四 独立的旗帜

五 凡人化取向

六 深入人心的是哪一个华盛顿

论共同价值观对辛亥革命精神的引发作用

义和团运动后,学生对自由、民主这类共同价值的信奉

1905年的转折:排满主义成为革命团体的首要目标

“国情”思想及其后果

民族主义的优势

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及其特点

一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

二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播的特点

那特硁的《政治学》及其在晚清的译介与影响

一 那特硁与历史学派国家学在日本的传播

二 那特硁《政治学》的学术位置及其主要观点

三 那特硁《政治学》在晚清的译介与影响

应对新式传媒无方与清朝的覆灭

一 镇压无效

二 控制与主导不成功

三 规范滞后

四 结语

“虚虚实实”——从《国民公报》看辛亥革命后地方社会的政治讽刺

《国民公报》与“虚虚实实”专栏

抨击军阀政治

批判现实社会

描绘战争惨状

结论

《民立报》四篇社论与留日救国会

概要

附录

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

一 《民生日报》与“社会主义”

二 《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译文分析

三 如何理解陈振飞把bourgeoisie译成“绅士”

四 陈振飞译本在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上的价值

论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

一 历史机缘:“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二 选择传播:在异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选择了什么?

三 反戈相向:“盗火者”最终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

型塑辛亥革命的叙述架构

10月:从武昌乱事到响应革命

11月:革命叙述架构的萌发

12月:国庆大戏与亡国悲剧

1~2月:“热月政变”在中国上演?

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女性与法律的互动

宋教仁剪断无形辫子: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文化背景

辛亥前革命志士对道德的认知与诠释

一 道德概念的基本表达

二 道德精神的时代解读

三 道德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 道德本质的具体外化

辛亥革命后革命精英观念的民间承接——以东南、华南城镇的趋附现象为中心

一 主动灌输与群起趋迎

二 在商言商与望新持旧

三 利益纠葛与话语攘夺

结语

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

一 平民释义

二 贵族、绅士与平民

三 民主革命、绅士革命与平民革命

四 民主政治与平民政治

五 余论

溅泪民国——论清遗民的辛亥革命观

一 引言

二 “国变”冲击下的清遗民情结

三 清遗民对辛亥革命的负面论述

四 结语

爱国与保身:辛亥革命期间的亲贵捐输

一 清政府的财政困窘与社会恐慌

二 从“爱国公债”到勒捐亲贵

三 被异化的亲贵捐输

四 结语

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一 晚清中国在国际博览会上的“影像”

二 晚清博览会言论中“国”之词语的量化分析

三 博览会事业中晚清时人维护“国”之权益的努力与斗争

四 结语:一种“外塑”型国家

论民国时期的双旗图案

一 革命党人和其他党团的旗帜介绍及不同的双旗组合图案

二 各种双旗图案流行时段及流布区域

三 双旗图案的载体、社会影响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四 结论

辛亥革命后中国市制的形成及城市现代变迁

一 民国前期市制的创建

二 民国《市组织法》和全国性建市

三 设市后城市的现代变迁

论武昌起义的城市革命特性

一 城市背景

二 城市革命

三 城市诉求

四 城市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荆州旗城社区变迁

辛亥革命与近代汉口市政体制转型

一 辛亥革命对中国市政体制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不容忽视

二 辛亥革命前夕汉口市政发展与市政体制现代转型的起步

三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初汉口市政体制的现代转型

四 辛亥革命与民国中期汉口市政体制现代转型的初步完成

第三册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政治革命方略与大一统国家体系再造

一 汉族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统一国家

二 联邦制国家与单一制国家

三 分权制与集权制

四 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

五 多党制与一党制

六 以个人为本位与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

七 草根主义与精英主义

八 结语:大一统国家体制再造中王朝体系的艰难终结

辛亥革命百年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

一 辛亥革命揭开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序幕

二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都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 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文化自觉自信

归国与开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心路行迹释意

一 自信起伏与情势

二 为何径直抵沪

三 沪上行踪与租界

四 先内而外的思路

五 个人理念与开局

孙中山的建国理念——以“训政”为中心

一 前言

二 建国的程序

三 训政的意涵

四 训政思想的渊源

五 结论

从党权政治角度看孙中山晚年的司法思想与实践

一 “以党治国”与“革命民权”

二 党权学说中的司法思想

三 司法“国民党化”之实践

四 结语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事业与宫崎滔天(1897~1903)

一 引言

二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与日本关系深厚

三 孙中山与宫崎滔天的缔交

四 宫崎滔天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支持

五 宫崎滔天对孙中山建立革命领袖形象的贡献

六 结论

孙文、陈少白与樋口一叶、副岛八十六——哀悼樋口一叶的中国革命家陈少白(之二)

结语

也论孙中山、檀香山与辛亥革命之关系

一 前言

二 革命思想的诱发地

三 在檀岛成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

四 檀岛巧遇康德黎

五 改组檀岛之兴中会与成立中华革命军

六 为寻求革命之发展在檀岛加入洪门

七 檀香山同盟会分会的成立

八 结论

孙中山与上海关系新论

一 一项数据之我见:抵沪数次和寓沪时长

二 孙中山与上海的关系演变

三 孙中山选择上海之分析

异调同曲谱新邦——孙中山梁任公民元入京演说之识见、心态与互信

一 孙中山、梁任公的民元北京演说活动

二 孙中山民元入京演说要旨

三 梁任公民元入京演说要旨

四 孙中山、梁任公民元入京演说比较

孙眉与辛亥革命——新见孙眉家族所藏未刊信函考述

一 檀香山:倾家为国,终致破产

二 香港与南洋:从支持者到行动者

三 广州湾:“革命风潮,日进万丈”

四 结语

浅议朱执信致陈炯明诗及其和句——兼论反袁时期朱执信的思想

英伦蹈海烈士之真史——杨毓麟未刊函札述考

一 与众不同的革命家

二 杨毓麟与军机大臣瞿鸿禨之间密切关系

三 随五大臣赴日考察宪政前后

四 与两江总督端方两通函札之分析

亲历·记忆·升华——张难先与辛亥革命

田桐与辛亥革命

秦毓鎏与辛亥革命

一 反清革命的急先锋

二 辛亥无锡光复的积极领导者

三 临时政府的秘书与兼领锡全军政分府司令长等

四 “二次革命”的支持者

五 获释的政治犯

六 逐渐的落伍者

何天炯与同盟会东京本部

一 引言

二 同盟会东京本部前期:创建与发展的参与者

三 同盟会东京本部后期:后方基地的守护人

四 结语

徐镜心与辛亥革命

一 东渡扶桑

二 烟台星火

三 关外奔忙

四 齐鲁烽烟

五 登、黄战事

六 喋血共和

余论

张之洞与清末留日学生潮

对日观的转变:蔑视、敌视、重视

积极倡导,率先践行

留日学生潮与留学生的管理约束

张之洞对留日学生群体事件的处置

张之洞策反邱菽园

民国乃吾友也——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

一 引言

二 盛宣怀逃亡日本

三 盛宣怀如何周旋于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

四 盛宣怀、孙宝琦与袁世凯

五 结语

JIANG BAILI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革命志士与南洋革命思潮的兴起

一 前言

二 南洋革命运动的核心志士:陈楚楠和张永福

三 南洋革命思潮的启蒙者:尢列

四 结语

“华侨为革命之母”:赞誉之来历与叙述

引言

国父叙说“革命之母”

邹鲁与冯自由的国民党历史记载

张永福与胡汉民的质疑

1929年的“第一次”与1930年代初的运作高潮

陈楚楠和陈嘉庚在1940年代的运作低潮

革命历史记忆的暗淡与战时焚书之连贯性

国民党在新加坡最后的象征性堡垒

冷战时期台湾的模板叙述

1986年台湾与南洋联合研讨会中的再次宣扬

巨龙的醒觉与大陆学术界的新方向

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图像

《百年的等待》:以女性为中心的戏剧

马来西亚槟城力争为海外革命基地

结论

为什么港澳、港澳人能够对辛亥革命运动的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一 香港(澳门)在辛亥革命的作用

二 港澳的有利环境

三 港澳经政环境造就富有及有政治地位华人

四 香港教育社会环境与支持策进革命运动的华人精英

五 结论

两湖志士与辛亥革命

一 踊跃出国留学率先与孙中山交游

二 发起创立同盟会 捍卫孙中山领袖地位

三 建立地方革命组织发动新军与联络会党

四 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革命宣传

五 坚持中部战略发动武昌起义

六 长期密切合作相互真诚应援

七 播火四面八方响应武昌起义

湘籍志士与辛亥武昌首义

一 推动长江流域革命、与鄂籍志士一道长期经营两湖地区,锁定首义地点

二 双管齐下,两湖志士共同促进同盟会武装起义由联络会党向运动新军的转变,找准首义的依靠力量

三 屡仆屡起,积极参与鄂籍志士的组织发动,共同促进首义之区新军向革命方向转化

四 率先响应武昌首义,派遣湘军援鄂,策动各省光复,巩固首义成果

辛亥前后汤化龙与革命党人关系探析

清代末年汤化龙与革命党人的对立与接近

武昌起义中汤化龙与革命党人的合作和冲突

民国初期汤化龙与革命党人的政争和决裂

结语

由联袁到反袁:汤化龙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一 关系的起点

二 民国初年的合作

三 合作中的矛盾与抵制

四 在绝望中反袁护国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与中美日三国外交

一 载沣驱袁经过

二 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

三 载沣驱袁与联美制日外交失败之关系

四 围绕袁世凯复出的斗争

袁世凯与民初“党争”

一 袁世凯假立宪派之手策划“党争”

二 “府院之争”与总统权力的强化

三 国民党成立与党争之再起

四 “宋案”与民初党争之终结

余论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一 所谓袁徐密谋出山条件

二 从君宪到共和

三 辛亥革命和平解决是国民的福祉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心路历程

化危为机:推动君宪主义落实

在坚持中犹豫徘徊

顺势而为:从君宪到共和

第四册

借款可以救国?——郑孝胥铁路外债观述评

载沣与清朝末年的铁路政策

一 支持湖南湖北拒债废约

二 推出干路国有政策

三 推行干路国有政策

结论

山西商人曹润堂与清末蒙旗垦务

一 蒙旗开垦之舆论与西路垦务公司创设之背景

二 曹润堂与西路垦务公司之创设

三 贻谷见利而撤商股

市场、知识与制度:晚清民初职业会计师群体的兴起

引言

一 市场因素:“挽会计主权”与“昭股东信任”

二 知识建构:西式簿记的引进及中式簿记的改良路线

三 职业制度:会计师群体初兴与职场规范

结语 “职业化”进程中的会计师群体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及其政府改造中国金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跋涉

一 孙中山的金融理论

二 南京临时政府改进和整顿银行机构的努力

三 南京临时政府实施币制改革

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一 殊途同归的“实业救国”

二 各具特色的工业化方案

三 不谋而合的“开放主义”

四 以民为本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 结论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

一 “大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

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对外经贸思想发展

三 国民革命与对外经贸关系发展

鄂军政府初期经费概探

一 鄂军政府初期的经费筹措

二 鄂军政府初期的经费支用

三 几点评论

革命、财政与地方性——沪军都督府的财政运作

余论

近代浙商对辛亥革命的财政支持研究

一 辛亥革命爆发前浙商对革命准备阶段的财政支持

二 辛亥革命期间浙商对革命的财政支持

三 “二次革命”与护法战争期间浙商继续为革命提供财政支持

四 浙商对辛亥革命提供财政支持的原因分析

五 结语

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通商银行

企业家精神、国际契机与民族国家建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1900~1920)

一 辛亥前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实绩

二 企业家精神与机械制造业的创新

三 一战对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四 民族国家建构与机械制造业的演化

辛亥革命前后长江流域的棉制品流通

前言

一 棉工业产品的流入过程

二 沙市棉制品流通状况

三 20世纪的演变

结语

辛亥革命后(1912~1915)上海庙产纠纷透视

一 辛亥革命后上海庙产纠纷的概况

二 辛亥革命后上海庙产纠纷案发生的社会原因

辛亥百年遐思

一 为什么提出需要对辛亥革命进行上下三百年探索

二 历史遗产的两重因素

三 有关辛亥革命性质的争论

四 说不完的孙中山

试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历史遗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彪炳史册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

辛亥百年与百年中国

辛亥革命世界意义的再探讨

东亚之“共和”国的诞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和方略

二 共和立宪和君主立宪

三 中国同盟会和革命评论社

四 辛亥革命的达成

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引言 改用阳历

一 青年学生

二 前清官员

三 绅士

启动了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闸门——从现代化角度考察辛亥革命的贡献

世界潮流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新型革命

四千年来国体的一次根本性改变

国退民进带来黄金时期

五族共和 身份平等

主义大引进与自由选择

余论

中山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剖析全球化下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意义

一 引言:中山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接轨

二 中国的崛起的现代性

三 全球化下中国综合国力的渊源

四 全球治理与“中国崛起”的时代意义

五 “中国崛起”与中国话语权的关联:个案分析

六 结语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失败论”刍议

一 文本梳理

二 疑点敲问

三 结论

传教士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一 从“叛乱”到“革命”

二 中国革命的特征与性质

三 基督教——革命的酵素

四 传教士眼中的革命领袖

五 中国革命的前景和影响

结语

“革命的耶稣”: 1920年代基督徒对孙中山的形象建构

一 葬礼礼仪之争

二 孙中山是不是基督徒?

三 “革命的耶稣”与孙中山的宗教精神

四 冲突的记忆:革命与宗教之间的孙中山

五 结语

一 传教士对孙中山反满革命之颂赞

二 传教士对孙中山决意反袁之劝阻

三 传教士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批判

四 余论

貌合神离:民元的辛亥纪念

北京政府的“共和”腔调

同盟会的“革命”颂歌

立宪派“协力”的声音

结论

近代工商界的“辛亥”记忆与政治经济诉求

一 工商界的初始“辛亥”记忆

二 参与“辛亥”记忆的再建构

三 工商界的“辛亥”记忆与政治诉求

四 工商界的“辛亥”记忆与经济诉求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辛亥革命研究述评——以郭真《辛亥革命史》为中心

一 研究概况

二 基本论点综述

三 研究特色

辛亥革命史料抉择之困惑——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异议

一 学界对冯自由辛亥革命史论著评价过高

二 冯书对孙中山己亥庚子期间活动记载不确

三 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载失误

四 冯自由甚至对自己参加过的历史事件记忆不清

五 冯自由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记载不确的原因

告别大陆情结——百年来日本人的辛亥革命研究

绪言

一 战前

二 战后

三 当代

结语

亚洲联合思想、大亚洲主义的百年记忆与研究——以孙中山的有关思想言论及其在日本的反响为中心

一 辛亥革命同时代人和战前日本社会的记忆和研究

二 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和“新民主主义史观”影响下的记忆和研究

三 “辛亥”、“孙文”研究走上轨道时代的记忆和研究

四 “百花齐放、全面发展”时代的记忆和研究

战后日本的历史学与野泽丰的中华民国史研究

前言

一 研究的出发点:1950年代

二 野泽丰对辛亥革命史与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三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孙中山论

四 对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和中日战争的研究

五 野泽丰史学的观点与方法

结语

俄罗斯辛亥革命史研究

“孙黄并称”百年回眸

一 辛亥革命后,“孙黄并称”得到普遍认同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孙黄并称”淡出历史

三 国民党退据台湾,“孙黄并称”转向务实

四 1949年后,新中国关于孙黄关系的评论

五 几点结论

六十余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辛亥革命研究

多维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一 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的原动力

二 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的助推手

三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催化剂

四 结语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4册)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得书感谢您对《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4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高层论坛论文集 电子书
《新青年》是公认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元典,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我的厦大老师(百年华诞纪念专辑) 电子书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高校中第一本由校友撰写的回忆母校恩师的文集,也成为近年来学校馈赠师生校友、兄弟院校、往来宾客的首选佳作。书中透过来自全球各地众多校友的生动笔触呈现出的师者风范和师生情谊,温暖人心、感人肺腑,瞬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线路与遗产:第二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电子书
本论文集关注了本区域茶叶历史的转换、宜红古茶道遗产构成及价值、土司茶文化等方面,是支撑万里茶道文化线路的重要著作。
苏颂文脉传承与延展:厦门(同安)苏颂国际文化节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苏颂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代意义、苏颂思想价值与文化贡献、苏颂与地域文化专题研究、苏颂文学专题研究等六部分,收录了《学习苏颂的现代意义》《苏颂的同安渊源与世界影响》《苏颂“合道尽理”与朱熹“格物致知”的一致性》等文章。
本淳学洽 薪尽火传:周本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遗文选登、生平履历、治学风采、人生剪影、悼诗一束、恩泽难忘等,具体收录《我的治学经验》《周本淳先生年谱》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