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景式地呈现《红楼梦》女性群象。她们都是季学源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深思的成果。

内容简介

曹雪芹在塑造贾宝玉典型形象之同时,以最精彩的笔墨,塑造了多个系列的女性群像,尤其是才能、胆识、风姿卓异的少女、少妇的形象。他以这些人物群像体现其人生、社会与美学之理想:揭示男权中心主义已经彻底腐朽,必须埋葬;而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女权文化少女、母亲崇拜意识正在复苏、复活;男尊女卑这个历史公案必须推翻,通过拨乱反正,使两性关系进入正轨。

作者简介

作者季学源,1935年生,江苏淮阴人。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曾执教于宁波师范学院、宁波大学、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研究员,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已出版红学著作4部,其他学术著作10余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前言

贾母:古代中国之第一母仪

小引

贾母形象素描

贾母与凤姐

后40回续补者毁了贾母形象

林黛玉:冷月葬诗魂

引言

《五美吟》:林黛玉的历史指向

简约:林黛玉的服饰

香菱学诗:两颗诗心的邂逅

薛宝钗:金簪雪里埋

引言

金锁三部曲

薛宝钗午访怡红院

宝钗的诗

湘云易装:是真名士自风流

王熙凤:脂粉队里的英雄

凤姐风月

凤姐下茶

玫瑰花与凤辣子

探春:女性新生命之崛出

引言

一、女性性别意识的复苏

二、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三、女性亚群体意识的萌发

母女关系辨

略说探春远嫁

诗与梅:李纨的精神向度

一、对李纨形象的两种论析

二、上述论析的由来

三、我的李纨观

秦可卿:敲响贾府丧钟之第一人

秦可卿是淫妇的典型吗?

秦氏形象的美学价值

对研究工作中的两个问题的探讨

惺惺相惜:三烈婢与王熙凤

晴雯与王熙凤

鸳鸯与王熙凤

司棋与王熙凤

晴雯补裘:心灵炯兮手艺绝

紫鹃:林黛玉的不贰闺蜜

引言

试宝玉

在后40回中

出家

平儿:一个另类大丫头

一、平儿研究献疑

二、平儿故事

三、结局

小红:万绿丛中一抹红——小红评论献疑

一、对小红的评论及其出处

二、曹雪芹笔下的小红

三、试析几条对小红的评语

妙玉:三棱困境中的情种

尤三姐:狂飙一曲赞女杰

赖嬷嬷:一个得意忘形的老奴

弁言

亮相

颂词

结局

龄官:标新领异二月花

芳官:映日小荷别样红

亮相

改名

服饰

二丫头:乡村里的一株野玫瑰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个乡村老媪的感受

弁言

拟刘姥姥自述

后话

附录:大观园是女儿监

引言

后记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是201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季学源。

得书感谢您对《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红楼梦舒本研究 电子书
舒本是乾隆年间抄本,是非常难得的一个红楼梦版本,其价值可谓是超越了现存其他的脂本!
红楼梦(下)(青少年版) 电子书
《红楼梦(套装上下册)(经典彩绘版)》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社会意义,都堪称我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而衷的过程,全面地描写了封建社会下的人情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红楼梦(套装上下册)(经典彩
文学理论与鉴赏 电子书
本书以大量实例和深入浅出地语言,阐述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特点,分为五编共十六章,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鉴赏实例。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红楼梦 电子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可以这样评价它: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之作,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一个长盛不衰的爱情传奇,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家天下的家族世界:《红楼梦》建构的历史语境 电子书
《红楼梦》不是史书,却书写了历史。由此开放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语境。它使得家天下和家族世界的界限高度重合。可谓,一家一天下,一花一世界。本书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家族小说作“历史语境学”的解读,揭示出皇权和家族的复杂关系,以及大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丰富细节,从而勾勒出奴性社会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