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

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院内外著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等,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院务会、学部主席团和院工作会议的部署和指示,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继续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在课题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新时代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题鲜明、主线突出、思想创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攀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高峰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 从中国发展大角度看,提供中国自信

二 从人类发展大潮流看,提供中国理念

三 从世界变化大格局看,提供中国方案

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新时代将加速经济新常态下的民富国强进程

一 “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规划加速民富国强进程

二 关于新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问题

三 民富国强若干数据与世界经济“准中心”概念

四 西方民富国强受阻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各种对抗性矛盾

五 两种经济新常态不同的现实表现、制度特点和理论政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根据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形成

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而精辟的阐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

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的精辟概括

三 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

四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五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略论新时代视角下的“两个百年”发展目标

一 新时代需要抓住新的社会矛盾

二 怎样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 “两个百年”明确了我们的历史坐标

四 发展自信带来文化自信

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 中国应该为世界做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 新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制度优势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论述

一 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

二 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守政治红线和道德底线

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进行到底

一 新时代推进改革的新特点

二 新时代推进改革的新任务

三 新时代推进改革的新要求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

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全面提升政治发展力

一 中国奇迹的政治密码与全面发展的政治道路

二 突破西式民主逻辑、以全面发展观构建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

三 推动政治全面发展、提升政治发展力和竞争力

哲学篇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范式创新图谱

一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创新范式

二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范式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系列创新范式

《资本论》哲学意义新发现——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次飞跃

一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而且是他一生哲学创新的主要著作

二 应当注意发掘《资本论》文本群的哲学意义 全面把握其四大支柱

三 《资本论》第1大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其哲学意义不亚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四 马克思哲学创新40年三部曲——三大阶段,两次飞跃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何被捧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经典?

一 在“两端徘徊”中把握“走向马克思”的思想“底线”

二 在分清创新和背离的界限中把握卢卡奇的独创范畴

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昭示:马列正道非“西马”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思考

一 政治哲学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功能与时代使命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理路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现状分析

一 中国共产党近四十年的成功主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成功

二 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社会思潮与文化安全

《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的新表现和新趋势——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一 马克思对资本的内在矛盾的揭示

二 当代资本权力的新形态与新表现

三 资本主义危机在经济领域的新表现与新特征

四 资本主义危机在国际政治上的新表现与新特征

五 《资本论》的生命力和我们党的战略定力

伊格尔顿对“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论的批判

一 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吗?

二 马克思对乌托邦概念的理解

三 马克思是否因为忽略人性而陷入空想

四 真正的历史过程是否可以预测

五 关于马克思对未来的科学预测

政治经济学篇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一 三个相互联系的关键概念

二 《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根本立场

三 《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理论

四 《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根本方法论

五 《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范畴

六 《资本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提供了重要借鉴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立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特质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项原则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原则

三 壮大国有企业原则

四 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原则

五 国有企业全面竞争原则

六 政企分开原则

七 小结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分析

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经济

二 “先发”与“后发”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三 市场决定作用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方法论的分野及其在变革社会中的话语权含义

一 历史视野、理性秩序与经济学本质

二 作为整体性学说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三 经济学方法论蕴藏的价值判断和话语权

四 构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要重视方法论中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史初探

一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生期

二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期

三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成熟期

科学社会主义篇

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

一 坚决驳斥对于十月革命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质疑与歪曲

二 评价十月革命意义四个层次的确立

三 评估十月革命价值的四个维度设定

四 十月革命意义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释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一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提出及其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关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资源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赋予社会主义以新内涵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思想

三 未来社会是最适合人类本性的人的本质的复归

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造性结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和特质的思考

一 艰辛探索后得出的科学命题

二 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性存在

三 自主创造性的结合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是非关系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理想信念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二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同强调理论的指导地位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三 改革创新同发扬优良传统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四 国际接轨同走中国道路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五 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同消除封建恶习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六 重视维护个人权益同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七 反腐倡廉同改革发展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对立,必须统一起来

强化党内监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党内监督中广义监督与狭义监督的关系

三 正确处理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的关系

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成果

一 越南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路径

二 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三 结论与启示

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终结“历史终结论”

一 西方民主制度弊端显现

二 现代民主政治的中国探索

世界主义批判

后记

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得书感谢您对《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学者的本分:传统士人、近代变革及学术制度 电子书
本文集以中国传统士人的气节与传统行政权力下的尊师重道为切入点,论及近代以来的时风、士风与学风,类比西方学术制度与自由思想之形塑。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电子书
本书分十五章,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思潮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等。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