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习近平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集成果展示。
内容简介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和2017年5月17日给中国社科院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都强调:“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发出的重要号召,也是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和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多层面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撰写这部研究文集,展示了30位著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社会科学总论篇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本质
五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选择
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斗争
一 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属性和危害性
二 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荒谬性和欺骗性
三 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坚定性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旗帜鲜明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一 为什么是“根本标志”?
二 怎样才能坚持“根本标志”?
创新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光辉指南
一 旗帜鲜明,坚持根本标志
二 分析鉴别,洋为中用
三 科学扬弃,古为今用
四 应时代需要,设专门学科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问题
一 关于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二 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三 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神
四 防止“经右政左”导致社会分裂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思考
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
二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分类和功能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一 端正立场,矢志为绝大多数人服务
二 掌握核心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 抓住要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阶级性
二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三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正确的阶级立场
四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 坚持“结合”原则,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 “结合”原则的两个基本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
四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推进中国历史学国际话语权
一 历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二 话语体系和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我国话语体系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四 提升话语权,历史学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哲学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及其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
二 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处于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中国的现实意义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
“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
一 围绕“普世价值”的斗争本质上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改旗易帜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是非
二 “普世价值”在人性问题上的思想错乱:试图从人的天性中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性和永恒性,从而造成了抽象人性论和具体资本主义制度设计间不可弥合的思想断裂
三 “普世价值”在人类价值共识上的祸心:把蛮横的“文化霸权”和落后的“冷战思维”冒充为当代人类的价值共识,为其进行所谓的“价值观渗透”提供道义伪装
四 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要落脚于“四个自信”,尤其是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占领历史制高点和道德制高点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论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
一 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有“底线思维”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底线思维”的主要指向和基本维度
三 “底线思维”的主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略论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
一 传承与借鉴的重要性
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 关于外域文化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一 宏伟瑰丽 贡献卓著
二 民族精神 文化支撑
三 转化发展 古为今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
一 “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
二 从原始群到原始公社
三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氏族制度的解体
四 历史的启示
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 西方金融危机是一件坏事,但从另一面看又是一件好事
二 学习《帝国主义论》,深刻认识现代资本主义
三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看法
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一 马克思在1852年的概括和列宁在1918年的阐述
二 马克思为什么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学者在他以前发现的?
三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四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五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六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述评
一 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的背景
二 西方多界别人士“重新发现”马克思
三 西方学者“重新发现”马克思的重要理论
四 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启示
政治经济学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
一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史简析
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大创新
三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基本思想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新研究
二 当代中国的经济事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根据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特色和学术范式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外经济学说的对待方式
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升华
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思维
一 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定位
二 以商品(形式)——劳动(实质)为出发点
三 以广义生产关系为对象
四 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五 以生产关系四环节为框架的新体系
六 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同时吸收新方法
七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要坚持,二要澄清,三要发展
八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一要学习,二要批判,三要吸取
九 对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一要挖掘,二要继承,三要扬弃
十 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象,只是生产关系还是包括生产力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不要重视研究生产关系?要不要研究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对指导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原理
二 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强大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
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一再证明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强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供理论依据、树立道路自信
结语
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样化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一 现有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系简评
二 创新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资本论》“崭新的因素”与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
一 《资本论》“崭新的因素”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特色
二 恩格斯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术语的革命”论述的基本思想
三 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的主要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或话语革命
一 政治经济学需要术语革命
二 “社会主义调节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破解社会主义调节经济的三大难题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
澄清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误区
一 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认识误区
二 错将“外延”“内涵”与“粗放”“集约”等同
三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差增大作用积累的理解盲区
试论优化资源配置的“三元机制”
一 优化“两只手”必须谨防资源错配
二 资源配置优化需要引入科技—信息元素
三 把握时代特点 借鉴国际经验
四 立足实践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理论
五 构建“三元机制”体系的初步设想
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
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一 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历史回顾
二 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 西方新自由主义三大经济政策体系
四 新自由主义的失败
五 应高度重视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析新自由主义的反社会主义本质
一 新自由主义核心理念的攻击矛头直指社会主义
二 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扼杀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三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误导和干扰从未停止过
科学社会主义篇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法律的明确规定
三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四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
五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一 思想理论建设
二 理想信念建设
三 党风廉政建设
四 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全合理合情合法
一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理直气壮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全切合国情和世情
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国法定的国体
论共产党与社会党名称蕴含的本质区别
一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并坚持使用共产党的名称
二 列宁主张:抛弃社会民主党的称号,恢复共产党的称号
三 毛泽东指出:改了共产党的名称,就把自己的形象搞坏了
四 前苏东国家共产党向社会党靠拢,带来灾难性后果
五 坚持共产党的旗帜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不等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化”
一 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是“共同富裕”,从来没有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 美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吗?
三 社会福利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四 不照搬苏联模式不等于“告别苏联模式”,更不等于“我另搞一套也是社会主义”
五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文献
第三世界与社会主义
一 世界主要矛盾及其发展
二 危机加深了垄断资本的腐朽性和破坏性
三 西方走向衰落
四 第三世界和世界历史的转折
五 事情正在起变化
六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第三世界
附录 开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后记
30位著名学者纵论哲学社会科学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得书感谢您对《30位著名学者纵论哲学社会科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