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发掘了寻根文学思潮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寻根文学运动的过程,以及寻根作家们的文化策略;深入分析了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详细探讨了寻根文学对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对寻根文学批评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归纳与评析。

本书研究视野开阔,逻辑严谨,既有理论透视,又有文本分析,既有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又有问题意识和个人创见,适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熊修雨,1973年生,江西九江人。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参加中组部、共青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赴陕西省挂职工作一年。2018年获第六届红岩文学评论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各一项,其他教改项目多项。

出版著作《从“寻根”到“先锋”:中国当代文学观察》(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主编教材《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导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参编教材《新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参与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在《文学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自序

绪论 寻根文学的意义

第一章 寻根文学的缘起

第一节 政治话语的解禁

第二节 文化热的兴起

第三节 域外成功文学的激励

第四节 文学自身变革的要求

第二章 寻根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化诗歌的萌动

第二节 风俗文化小说的涌现

第三节 “杭州会议”前后

第四节 批评的正名

第三章 寻根文学的策略

第一节 “根”的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对“五四”的批判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出路和选择

第四章 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文化审美

第二节 历史审美

第三节 现代主义艺术审美

第五章 寻根文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文化启蒙主义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

第三节 民间价值立场

第四节 文本的故事化

第六章 寻根文学的精神诉求

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探寻

第二节 山野文化精神

第三节 世俗文化精神

第七章 寻根文学与“五四”启蒙意义之比较

第一节 思想启蒙与文化启蒙

第二节 思想批判与文化重建

第三节 启蒙意义的失落

第八章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的现代化

第一节 叙事话语的转型

第二节 叙述策略的转型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转型

第九章 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的民族化

第一节 民族化意识的崛起

第二节 民族化追求的表现

第三节 民族化追求的终结

第十章 批评视域中的寻根文学

第一节 寻根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节 寻根文学批评的聚焦

第三节 当事人的历史述说

第四节 寻根文学批评的误区

结语 永远的寻根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论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熊修雨。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当代寻根文学思潮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第一辑)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包括王蒙的小说《笑的风》、李舫的散文《南岳一声雷》、韩少功的散文《重返雪峰山》、吉狄马加的诗歌《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等。
中国当代重要小说分年评介(三)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当代重要小说发展脉络的“大事记”,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各年度发表的产生一定影响小说的作者、内容进行了简介,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进行了简评,并将70年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撰写了概述,梳理了当代重要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和展示。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 电子书
看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经验,探讨困局与出路。
论自愿为奴 电子书
"""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作者引证了很多古代史实,以古代历史来评价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该文最初发表于1576年。""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他也是权力的忠实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