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穿越艺术表象,探秘礼仪文化,追寻精神之光。
内容简介
本书为知名艺术史家巫鸿编著“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二辑,不断扩展和深入我们对材质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辑包含了对早期玉器的原料和渊源的详尽分析,三代时期对绿松石这种特殊材料的开发和运用,西汉满城汉墓中对不同物质的选择及其象征意义,“发绣”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种类、来历及功能,对一座清代纯铜建筑物的专题讨论,以及当代艺术家以“水”为材料进行的艺术实验。
作者简介
编著者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
著有《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简介
前言
Ⅰ 中国玉文化的材质与谱系:远古至夏
Ⅱ 古代中国绿松石器发展的阶段性和礼仪性
串饰阶段
礼器阶段一:二里头文化时期
礼器阶段二:二里冈和中商文化时期
粗装饰阶段
精装饰阶段
绿松石器的礼仪性
Ⅲ 西汉满城汉墓的材质性:玉、石、木、陶
满城汉墓
中国人对石材的发现
玉人
Ⅳ 发绣:明清时期女性佛教徒的奉献媒介
前言
刺绣作为宗教奉献的物质手段
刺绣作为女性积累功德的方法
为什么用头发?
拔发:佛教的舍身性疼痛
擘发:技术难度与宗教奉献品的制作
技术:精致的艺术和宗教奉献
墨稿与发绣:与观音融合
结论
Ⅴ 小建筑,大器物:颐和园宝云阁铜殿新思考
铸造宝云阁
宝云阁着色
清漪园中的宝云阁
从清宫铜器制作看宝云阁
Ⅵ 非物之物:宋冬的水、摄影和录像的多媒体艺术
水,作为多媒体
有无之间
物质性的现实构建作用
可复制影像的观念性潜力
“看得见摸不着的一束光”
非物之物的魅力
中国材质艺术·礼仪与奉献是202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巫鸿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材质艺术·礼仪与奉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