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全球视野,学科交叉,助力前沿研究。
内容简介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所长唐绪军主编,书中涵盖国内外相关学术重大问题和前沿动向,以全球视野和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发挥中国社科院学术平台优势,为领导层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检索、学术交流与评价、推优荐优、沟通与引领学术研究前沿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编委会
目录
全文转载
唐代的政治传播体系建设与国家整合
一 中央传播体系建设与行政体系内部的关系整合
二 唐中央与地方行政系统的信息互动与“中央—地方”关系整合
三 结语
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
一 当我们在谈论客观性,我们在谈论什么?
二 作为专业管辖工具的客观性
三 客观性演进中的变幻光谱
四 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五 新闻透明性:一种新的客观性?
六 结语:客观性、透明性与新闻业的未来
互联网革命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之反思
一 技术与知识:重审新闻传播学科史
二 互联网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科重建的张力
三 互联网自主性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的“迷思”
连接城乡: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
一 传播网络中的城市与乡村
二 媒介化的城乡关系
三 城市传播与中间景观
冲突与调适: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的反思
一 正当性问题:版权诞生以来一直为人诟病的焦点
二 理论依据的动摇:微信空间支撑版权正当性的理论学说遭到质疑
三 信息自由优先:抗辩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的一种理由
四 现实尴尬:微信空间版权推行面临的障碍
五 调适:微信空间版权正当性的存续
六 结语
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
一 “Facebook偏见门”中的问题争议
二 Facebook的算法机制
三 算法背后的社会风险
四 社交媒体将改变传统新闻价值观?
结语:探索算法的“可信任原则”实践
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
三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重新“历史化”
四 “迷妹”的出征:网络民族主义的第三次浪潮
五 讨论:新媒介商业文化主体何以政治化?
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
一 作为参照框架的传统春节红包运作
二 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微信春节红包运作
三 微信春节红包对中国人家庭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 结语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英雄原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转化
一 从程婴到梅长苏:中国传统的道德献祭者艺术原型
二 从李元妮到孙悟空:道德英雄在当代的尴尬境遇
三 重新理解善:道德英雄原型的当代转化
公共健康话语网络的两种形态与关键影响者的角色:社会网络分析的路径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四 讨论:本土意义、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路径
论文摘编
理论与范式
“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
“情”为何物?
激进传统与产业逻辑:论传播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路径
回到田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路径与转向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
话语的生产:西方学界关于“阿拉伯之春”研究的多重面向
新闻史论
“造健全之舆论”:清末民初士人对于“舆论”的表述与群体认知
作为儒家内向传播观念的“慎独”
媒介变迁与乾隆朝的社会异动
媒介研究
“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
“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政府认同差异化:对农政策传播的新困境
音乐内容和形式呈现与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新媒体研究
第三种论坛:体制性网络空间的公共性透视
网络空间中的数据及其治理机制分析
虚拟现实新闻:理念透析与现实批判
关系赋权:社会资本配置的新范式
嵌入性信任:网络社会下的信任关系
互联网使用、在线政治讨论与政治参与
新媒体如何影响群体性事件?
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
网络迷群的社会动员与情感政治
被忽视的冲突:反思网络迷群中身份认同及其建构
网络公共领域的道德绑架与交往理性
再现的网民:多元的形象与单一的角色
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QQ使用与社会资本研究
科学工作者变身自媒体人:话语、角色及影响
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
论文题录
理论与范式
新闻史论
伦理与规制
媒介研究
传播研究
新媒体研究
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2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绪军。
得书感谢您对《新闻学传播学文摘.2017.NO.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