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文化名人在北京生活场景及历史人生展现。
内容简介
赵笑洁主编的这本《历史足迹(文化名人与北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宋庆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和梅兰芳等八位中国文化名人在北京的生活场景,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叙述,展现了文化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担当的精神风貌;也通过介绍他们点滴的生活事件,去还原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血有泪的历史人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前言
京城尽瘁国事精神光耀千秋
一 1925年:随行北上,痛失中山
(一)协和医院
(二)铁狮子胡同
(三)中山公园中山堂
(四)西山碧云寺
二 1929年:赴京扶灵,继承遗志
三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缔造新中国
(一)前门火车站
(二)中南海
(三)天安门
(四)人民大会堂
(五)红塔礼堂
(六)北京市少年宫、景山公园、北海幼儿园
(七)中国建设杂志社
(八)方巾巷寓所(1950—1959)
(九)前海西沿8号寓所(1959—1963)
(十)后海北沿46号寓所(1963—1981)
铁肩道义千秋名垂妙手文章万古流芳
一 年少立志 初次来京
二 应邀办报 再次进京
三 归国长居北京 改造北大图书馆
四 传播马克思主义 投身新文化运动
五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六 建立党团组织 领导工人运动
七 促进国共合作 建立统一战线
八 英勇就义 长眠北京
九 黄卷青灯 茹苦食淡
鲁迅在北京的日常生活
一 饭和饭局
(一)
(二)
(三)
二 吃零食和吸烟
(一)鲁迅是个有嗜好的人。
(二)
(三)
三 鲁迅爱好的植物和他栽过的树
(一)丁香和白杨
(二)槐树和枣树
(三)不在场的在场:早已消失但总被人念念不忘的两株枣树的故事
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
一 郭沫若的北京足迹
(一)吹帚胡同
(二)京奉铁路
(三)西四大院
(四)荣宝斋
(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六)前海西街18号
二 前海西街18号中的郭沫若
(一)前海西街18号:一个被政治空间挤压的郭沫若
(二)前海西街18号:一个青春诗性依旧的郭沫若
(三)前海西街18号:一个复杂灵魂存在的郭沫若
三 郭沫若的银杏情节
(一)郭沫若心目中的银杏
(二)作为郭沫若生命之喻的银杏
四 郭沫若与北京文化的融合——以郭沫若和老舍交往为例
(一)为什么要研究郭沫若与老舍的交往
(二)郭沫若与老舍交往的大致经过——从郭沫若与老舍的八封书信谈起
(三)郭沫若与老舍交往的主要侧面
(四)有关郭沫若与老舍交往的几个问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时节想北平
一 老舍在北京
(一)小羊圈胡同
(二)护国寺
(三)积水潭
(四)家族墓地
(五)求学之路
(六)刘家宅院
(七)方家胡同小学
(八)从华严寺到卧佛寺
(九)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
(十)北京教育会
(十一)西城烟筒胡同六号
(十二)老舍母亲的住地
二 行走在新中国
(一)“丹柿小院”的情和事
(二)老舍辛勤办公的地方
(三)到农村体验生活
(四)老舍先生的辞世处——太平湖
三 新中国初期老舍在北京做出的贡献
(一)马不停蹄的老舍: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排头兵
(二)埋葬旧社会,书写新中国,赞美新北京
四 欢迎到老舍“家”做客
(一)老舍家的画
(二)香飘四溢的“丹柿小院”
践行美术革新思想奉献毕生艺术才情
一 1917年12月至1919年1月
(一)自幼刻苦学画,有志青年独闯上海滩
(二)为留学赴北京寻求机遇
二 1928年10月至1929年1月
(一)八年欧洲留学,学成载誉归来
(二)赴京任职革新美术受挫 慧眼识才结下半世知己情缘
三 1946年7月至1953年9月26日
(一)烽火岁月激荡家国情怀
(二)再度返京,汇聚人才,开创美术教育典范
(三)爱北京,爱祖国,守卫文化热土
(四)响应时代召唤,挥毫艺术人生
四 建设纪念馆陈列画家作品,弘扬悲鸿不朽精神
(一)徐悲鸿纪念馆的历史沿革
(二)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特殊性
五 结语
佳人君子一身芳梅韵悠长伴京华
一 老北京
(一)前门胡同里的野孩子
(二)从演员到名角的点滴
(三)终成梅派 名垂京剧史
(四)缀玉轩的高级策划团
(五)民国时期的外交使者
(六)国剧改革与爱国之心
二 新北京
(一)长安街两侧华灯初上
(二)传播文化的友好使者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四)灯光地田间的穆桂英
(五)护国寺胡同传出琴声
(六)香山之梅遥望北京城
后记
历史足迹:文化名人与北京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
得书感谢您对《历史足迹:文化名人与北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