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诗“词的歧义性”

现代汉诗“词的歧义性”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诗“词的歧义性”研究:内涵、特质、功能及影响

内容简介

本稿的研究重点是现代汉语诗歌“词的歧义性”问题。以现代汉诗语言中的“词”为立足点,以汉语诗歌话语范式的古今转变为研究起点,以古典汉诗和现代汉诗的差异性为大前提,以古典汉诗为参照系,以现代汉诗的实存为研究落脚点,综合运用诗歌修辞学、语言学、符号学、语言哲学、文本细读、比较文学等研究方法,在诗学观念阐述和诗歌文本细读相结合基础上,从纵向(史和变)与横向(具体诗歌文本)两个向度,宏观和微观双重维度,由现代汉诗的“词”入手,系统论述了“词的歧义性”的内涵、特质、功能、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原因、运作机制、表意策略、意义及影响。研究目的在于从语言变革维度,合理并有效地解释现代汉语诗歌如何成为其自身,何以变得复杂难解,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质和特质的认知。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前言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始于春天的想象

第二节 由“词”进入现代汉诗本体研究的合法性论证

一 何谓“词”

二 “词”(word)与“世界”(world)

三 “词”与“语言”

四 “词”与“现代汉诗”

第三节 研究构架及研究述评

一 立题依据与研究设想

二 相关研究动态与述评

三 研究路径、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词的歧义性”释义与辨析

第一节 “词的歧义性”的内涵

第二节 “词的歧义性”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第三节 “词的歧义性”的特质

一 偏离

二 繁复

三 精确

第四节 “词的歧义性”的功能:“返源”后的“敞开”

第二章 “词的歧义性”的生成

第一节 古典汉诗文体秩序和内部稳定性的生成

一 “圆形”秩序和稳定性的生成

二 古典汉诗文体秩序的生成

第二节 破坏秩序的“词根”:“(电)灯”“钟表”和“远方”

一 “(电)灯”:扰乱昼夜秩序

二 “钟表”:加速和割裂时间

三 “远方”:拉直和抻长时间

第三节 挣脱秩序的牢笼:“词的歧义性”生成

一 “一次性”:“快餐”意象

二 扰乱睡眠:“惊醒节奏”

三 “水泥”特性:“硬质”话语方式

第三章 “词的歧义性”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恢复词语的“自述性”

一 “去词具化”

二 恢复词语表情

三 恢复词语的柔韧性

第二节 “在相对性中写作”

一 迷失的“神”与“物”

二 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

三 绝对性消失

第三节 隐喻能力的复活

一 “活的隐喻”

二 加大“词”与“物”的原有裂隙

三 “新词”诞生

第四章 “词的歧义性”的表意策略

第一节 与“月”有关的古今想象

一 “月”的古典想象

二 “月”的现代想象

三 “月”的古今想象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词的歧义性”表意四法:变形 分裂 合成 悖逆

一 词语变形:缩小与膨胀

二 词语分裂:拆解与打碎

三 词语合成:并置与进入

四 词语悖逆:颠覆与背叛

结语 词语的蛊惑或辩白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汉诗“词的歧义性”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范云晶。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汉诗“词的歧义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晚清民初词体声律学研究 电子书
词体声律概指词体体制规格与构成法则,是词乐音律与汉语诗律的有机结合。词体声律学在晚清词坛风靡一时,是当时词学的一大亮点,成就斐然。本书尝试建构了词体声律学体系,剖析了词体声律学在晚清民初词坛得以繁荣的内外部动因和学理背景,梳理了它的发展脉络,发覆、重估了谢元淮、彭凤高、陈锐、徐绍棨、沈曾植等久不为学界所关注的词体声律学者的重要成就,补强了当前词学史研究的相应薄弱环节,创新性较高。
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系统 电子书
本书主要收入了专著《现代视野中的中华古文论系统》和两篇古代文论方面论文。全书分十章,其中包括儒-道-释、气-神-韵-境-味、感物-言志-原道、“眼中”-“胸中”-“手中”等内容。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鲁迅小说文体反讽性研究 电子书
反讽是鲁迅小说重要的文体特点之一,在其小说艺术的各个层面都有充分的表现。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