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了解冷战时代大国关系案例种种。
内容简介
共产主义革命的口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跨越国界的,但当共产主义国家成立后,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与上述观念产生了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自然也不例外。
本书精选沈志华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从中国与苏联、朝鲜及东欧的外交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复杂性与两重性。
作者简介
作者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并主编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说明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
一、 提供低息贷款
二、 援建重点项目
三、 发展双边贸易
四、 开办合股公司
五、 提供技术资料
六、 派遣苏联专家
七、 培养中国专家
八、 协助编制经济计划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一、 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二、 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三、 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一、 为了满足中国的政权和经济需要
二、 专家派遣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三、 苏联专家来华的高潮时期
四、 苏联的谨慎政策和中国的少而精原则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
一、 倡导“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
二、 苏联专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 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
四、 “大跃进”和中苏分歧的影响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
一、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 苏联专家的待遇和中国的实际支出
三、 对苏联专家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四、 苏联专家的工作环境及其变化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一、 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二、 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三、 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一、 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二、 苏联对中国核援助的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三、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四、 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试论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
一、 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二、 关于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三、 关于朝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四、 关于停战谈判和结束战争的问题
左右逢源: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与外来援助(1954—1960)
一、 准备时期(1953—1954)
二、 三年计划期间(1954—1956)
三、 五年计划期间(1957—1959)
四、 “缓冲”时期(1960)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一、 起因:苏共二十大引起的风波
二、 经过:八月全会前后朝鲜党内斗争和中苏的干预
三、 结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中国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一、 朝鲜族居民的国籍问题及其解决
二、 中朝政府对边民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 非法越境问题及中国的处理方针
1956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
一、 前提: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
二、 处理波兰危机: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
三、 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一次出兵
四、 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二次出兵
五、 结论: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
一、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二、 再次讨论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
三、 年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四、 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五、 毛泽东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1956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
一、 中波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接近
二、 中国对波兹南事件的看法
三、 中共八大期间中波领导人的接触
四、 中国在阻止苏联武装干涉问题上的作用
五、 中共帮助协调苏联与波兰的关系
六、 中波之间对匈牙利事件的分歧意见
七、 毛泽东对哥穆尔卡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
一、 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二、 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附录
关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俄国档案文献
关于在华苏联专家的俄国档案文献
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如何出笼的俄国档案
关于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案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是2013年由北京中文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沈志华。
得书感谢您对《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