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及时且深刻反映媒体文化前沿成果的学术读本。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当代文化研究的聚焦点从大众文化转向了媒介文化,继而又由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媒介文化转向了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介文化理论、现象和实践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媒体文化领域的理论、现象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体与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有必要。为了使人们对新媒介文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一个整体性了解,本书主编汇集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选编了这本《新媒介文化研究读本》。

入选成果既有重要的理论思考、深刻的思想对话,也包括一些新颖的文化实践成果、新研究视角方法下产生的成果,从多个层面推进了国内外新媒体文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编者曾一果,江苏盱眙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研究、影视文化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一、 理论探索

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文化

一、引论

二、批判的文化研究的要素

三、走向批评的、多元文化的与多视角的文化研究

转向数字文化研究

一、数字文化

二、平台研究

三、从BBS到微博

四、本土与国际

五、立场与视角

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

一、文本盗猎者

二、解读和误读

三、游牧的读者

四、盗猎者保留下了什么?

后亚文化转向:十年后的一些反思

一、后亚文化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二、后亚文化:一种碎片化的话语?

三、作为文化民粹主义的后亚文化

四、后亚文化与政治

五、后亚文化和对阶级的否定

六、结论:(后)亚文化的未来

传播与运输:信息、人和商品的流动性

一、引言

二、全球化和时空压缩

三、重返物质世界

四、流动性的建构

五、改变世界的箱子?融合技术和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设施

六、权力走廊:从重农主义者到新丝绸之路

七、连通性问题

八、栖息、再现和交通:“回声游戏……”

全球媒体与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一、全球媒体的矛盾

二、全球媒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掌握多变媒介的复杂面貌

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媒体发展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文化工业”

二、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三、多元视角与今日批判理论

四、当代批判理论的问题与未来

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符号阐释

一、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

二、媒介文化的意义符号生产

三、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意义符号阅读

四、媒介文化的符号价值逻辑

媒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路径: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例

一、引言

二、斯图亚特·霍尔的媒介社会学研究

三、意义结构与媒介运作的表征维度

四、媒介社会学的批判视野

五、走向文化研究视角的媒介社会学

二、 技术批判

媒介文化的现代性涂层危机

一、技术崇拜与新型文化资本生成

二、技术作为文化资本的结构性诱因

三、技术附魅:新型文化资本的隐性危机

四、新型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现代性涂层的认知与化解

五、余论

电脑:机器的进化

一、打开电脑

二、操作电脑

三、电脑体系

四、信息机器

手机功能的演变:从主体到异己者

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

一、圈子与社会网络、社区、群体

二、以社会资本为纽带: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的延伸

三、文化区隔与文化资本追逐:网络建构的亚文化圈子

四、技术产品区隔:网络圈子化的另一种路径

论新媒介技术的青年亚文化价值取向

一、引言

二、催生青年亚文化实践

三、推动青年亚文化的权力对抗

四、促成青年亚文化的空间建构

五、助力青年亚文化的“用户战术”

六、结语

新型图像技术演化与当代视觉文化传播

一、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发展

二、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

三、虚拟影像技术与虚拟新闻

四、数字化图像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与传播

五、余论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技术逻辑审视

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路径与分支领域

一、物质文化研究:物的消失、发现与再隐匿

二、物的本体论与媒介本体论:实在、观念与关系

三、媒介物质性研究分支领域举例

四、结论

三、 文化观察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一、传媒体制的张力

二、传媒话语的分殊

三、传媒受众的效果

四、草根传媒的崛起

五、结语

加速社会与群聚传播:信息现代性的张力

一、工业现代性与信息现代性

二、加速社会与信息现代性

三、互联网群聚传播与信息现代性

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

一、赛博城市:从表征到实践

二、打卡:人与城市的双重相遇

三、自拍:个人印迹的城市形象

四、赛博城市影像:生控复制时代的大众艺术

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

一、视觉语法与媒介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二、空间结构与空间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三、新闻聚像与事件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

一、“声音文化”还是“听觉文化”?

二、非场所:现代声音技术的文化政治

三、摇滚的革命性幻觉

四、流行音乐的“人机共声”与现实隔离

五、梵音的“空我”与“去声音化”

六、“听,却听不见”:听觉中心主义与伦理退化症

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祭奠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论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文化生产的整体性嬗变

一、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文化形态演进

二、媒介文化生产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双向契合

三、媒介文化生产的场域重构与结构调适

四、媒介文化生产的理念更新与话语方式变革

五、媒介文化生产中工业性特征的初显与强化

六、结语

四、 亚文化审视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

一、研究对象与相关文献

二、重建共同体: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群体的兴起

三、网络虚拟社区趣缘文化传播的“圈子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

一、审美文化的沟壑经纬

二、次元壁:符号、话语和仪规

三、技术降维,书写祛魅与审美裂变

四、文化输入、文化资本与审美实践

五、结语

“弹性”的毛细管作用:中国粉丝权力网络的博弈与变迁

一、引言

二、权力、权力网络与粉丝权力

三、研究材料及分析方法

四、粉丝权力网络之萌芽:权力循环

五、粉丝权力网络之扩张:“出圈”实践

六、粉丝权力网络之收缩:饭圈整治

七、结论与讨论

从御宅到二次元:关于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的学术图景和知识考古

一、引言

二、御宅在日本:概念形成及重要论述

三、御宅与粉丝:英语学界的研究与回响

四、“御宅”研究的中国框架

五、突然爆发的“二次元”:概念与框架的重构

六、从御宅到二次元的知识考古

五、 访谈对话

媒体文化研究的进路

一、碰撞与融合:走进欧陆哲学

二、媒体文化的确认:技术与文化新批判

三、媒体奇观与多视角分析:重构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体文化批判

四、媒介素养教育:媒体文化批判的一种实践

回到发生现场与本土文化研究的超越

媒介学:观念与命题

一、传递是不是一种基于界面的信息再生产?

二、技术的创新性能是不是可以中和经济基础

三、媒介学的观念会向我们担保认知世界的

四、批判的武器本身要转化为武器的批判

尼克·库尔德利: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阶段

一、尼克·库尔德利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二、数据殖民主义及其特征

三、数据殖民主义的作用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数据实践

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一果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媒体营销实务(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营销的知识。
消费者洞察:大数据驱动下的新媒体运营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消费者洞察为核心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大数据驱动下的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数据分析:概念、工具、方法 电子书
本书适合新媒体营销的学习者和从业者使用,也可作为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营销类、企业管理类、商务贸易类、电子商务类专业的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教学用书。
新媒体运营与推广(附微课) 电子书
本书涵盖主要新媒体的运营方式、方法和策略等内容。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九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十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