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及时且深刻反映媒体文化前沿成果的学术读本。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当代文化研究的聚焦点从大众文化转向了媒介文化,继而又由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媒介文化转向了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介文化理论、现象和实践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媒体文化领域的理论、现象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体与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有必要。为了使人们对新媒介文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一个整体性了解,本书主编汇集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选编了这本《新媒介文化研究读本》。
入选成果既有重要的理论思考、深刻的思想对话,也包括一些新颖的文化实践成果、新研究视角方法下产生的成果,从多个层面推进了国内外新媒体文化的研究。
作者简介
编者曾一果,江苏盱眙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研究、影视文化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一、 理论探索
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文化
一、引论
二、批判的文化研究的要素
三、走向批评的、多元文化的与多视角的文化研究
转向数字文化研究
一、数字文化
二、平台研究
三、从BBS到微博
四、本土与国际
五、立场与视角
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
一、文本盗猎者
二、解读和误读
三、游牧的读者
四、盗猎者保留下了什么?
后亚文化转向:十年后的一些反思
一、后亚文化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二、后亚文化:一种碎片化的话语?
三、作为文化民粹主义的后亚文化
四、后亚文化与政治
五、后亚文化和对阶级的否定
六、结论:(后)亚文化的未来
传播与运输:信息、人和商品的流动性
一、引言
二、全球化和时空压缩
三、重返物质世界
四、流动性的建构
五、改变世界的箱子?融合技术和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设施
六、权力走廊:从重农主义者到新丝绸之路
七、连通性问题
八、栖息、再现和交通:“回声游戏……”
全球媒体与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一、全球媒体的矛盾
二、全球媒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掌握多变媒介的复杂面貌
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媒体发展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文化工业”
二、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三、多元视角与今日批判理论
四、当代批判理论的问题与未来
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符号阐释
一、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
二、媒介文化的意义符号生产
三、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意义符号阅读
四、媒介文化的符号价值逻辑
媒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路径:以斯图亚特·霍尔为例
一、引言
二、斯图亚特·霍尔的媒介社会学研究
三、意义结构与媒介运作的表征维度
四、媒介社会学的批判视野
五、走向文化研究视角的媒介社会学
二、 技术批判
媒介文化的现代性涂层危机
一、技术崇拜与新型文化资本生成
二、技术作为文化资本的结构性诱因
三、技术附魅:新型文化资本的隐性危机
四、新型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现代性涂层的认知与化解
五、余论
电脑:机器的进化
一、打开电脑
二、操作电脑
三、电脑体系
四、信息机器
手机功能的演变:从主体到异己者
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
一、圈子与社会网络、社区、群体
二、以社会资本为纽带:现实关系圈子在网络中的延伸
三、文化区隔与文化资本追逐:网络建构的亚文化圈子
四、技术产品区隔:网络圈子化的另一种路径
论新媒介技术的青年亚文化价值取向
一、引言
二、催生青年亚文化实践
三、推动青年亚文化的权力对抗
四、促成青年亚文化的空间建构
五、助力青年亚文化的“用户战术”
六、结语
新型图像技术演化与当代视觉文化传播
一、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发展
二、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
三、虚拟影像技术与虚拟新闻
四、数字化图像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与传播
五、余论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技术逻辑审视
媒介与传播物质性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路径与分支领域
一、物质文化研究:物的消失、发现与再隐匿
二、物的本体论与媒介本体论:实在、观念与关系
三、媒介物质性研究分支领域举例
四、结论
三、 文化观察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一、传媒体制的张力
二、传媒话语的分殊
三、传媒受众的效果
四、草根传媒的崛起
五、结语
加速社会与群聚传播:信息现代性的张力
一、工业现代性与信息现代性
二、加速社会与信息现代性
三、互联网群聚传播与信息现代性
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
一、赛博城市:从表征到实践
二、打卡:人与城市的双重相遇
三、自拍:个人印迹的城市形象
四、赛博城市影像:生控复制时代的大众艺术
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
一、视觉语法与媒介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二、空间结构与空间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三、新闻聚像与事件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
一、“声音文化”还是“听觉文化”?
二、非场所:现代声音技术的文化政治
三、摇滚的革命性幻觉
四、流行音乐的“人机共声”与现实隔离
五、梵音的“空我”与“去声音化”
六、“听,却听不见”:听觉中心主义与伦理退化症
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祭奠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论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文化生产的整体性嬗变
一、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的文化形态演进
二、媒介文化生产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双向契合
三、媒介文化生产的场域重构与结构调适
四、媒介文化生产的理念更新与话语方式变革
五、媒介文化生产中工业性特征的初显与强化
六、结语
四、 亚文化审视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
一、研究对象与相关文献
二、重建共同体: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群体的兴起
三、网络虚拟社区趣缘文化传播的“圈子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和文化断层
一、审美文化的沟壑经纬
二、次元壁:符号、话语和仪规
三、技术降维,书写祛魅与审美裂变
四、文化输入、文化资本与审美实践
五、结语
“弹性”的毛细管作用:中国粉丝权力网络的博弈与变迁
一、引言
二、权力、权力网络与粉丝权力
三、研究材料及分析方法
四、粉丝权力网络之萌芽:权力循环
五、粉丝权力网络之扩张:“出圈”实践
六、粉丝权力网络之收缩:饭圈整治
七、结论与讨论
从御宅到二次元:关于一种青少年亚文化的学术图景和知识考古
一、引言
二、御宅在日本:概念形成及重要论述
三、御宅与粉丝:英语学界的研究与回响
四、“御宅”研究的中国框架
五、突然爆发的“二次元”:概念与框架的重构
六、从御宅到二次元的知识考古
五、 访谈对话
媒体文化研究的进路
一、碰撞与融合:走进欧陆哲学
二、媒体文化的确认:技术与文化新批判
三、媒体奇观与多视角分析:重构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体文化批判
四、媒介素养教育:媒体文化批判的一种实践
回到发生现场与本土文化研究的超越
媒介学:观念与命题
一、传递是不是一种基于界面的信息再生产?
二、技术的创新性能是不是可以中和经济基础
三、媒介学的观念会向我们担保认知世界的
四、批判的武器本身要转化为武器的批判
尼克·库尔德利: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阶段
一、尼克·库尔德利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
二、数据殖民主义及其特征
三、数据殖民主义的作用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数据实践
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一果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新媒体文化研究选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