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

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具体梳理、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以价值维度为中心。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形态的创新,本书旨在破除各种“马教条”、“洋教条”和“土教条”,提出并阐明一种以当代中国人民为主体,以“向前看”的“重在建设”为取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理论基础和判决标准的“创建论”。

作者简介

作者孙伟平,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哲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及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韩国成均馆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丛书》编委会

总序

导言

上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进路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略

第二章 精华与糟粕:传统不是“烂苹果”

一 传统是什么

二 对待文化传统的三种态度

三 从实体性的理解走向价值性的理解

第三章 如何对待西方价值观:“对着干”与“创造性转化”

一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二 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三 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

第四章 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结合论”与“创建论”

一 “结合论”的历史进程与侧重点

二 “结合论”的局限性与面临的新挑战

三 立足中国社会“向前看”的“创建论”

中编 中国道路的创造性探索

第五章 毛泽东:调查研究与反对本本主义

一 为什么要反对本本主义

二 怎样反对本本主义

三 反对本本主义的跨时空价值

第六章 毛泽东:价值评价的立场与方法

一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 如何评价湖南农民运动

三 “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评价标准

四 “好得很”还是“糟得很”自有“公论”

五 实践是检验“好”抑或“糟”的最终标准

第七章 邓小平:实践思维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 用实践思维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二 用主体性思维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三 用辩证思维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方案”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二 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关系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地位和意义

下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九章 富强: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 “富强”为什么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二 如何准确理解“富强”的含义

三 实现富强之路

第十章 民主: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新路

一 如何正确理解“民主”

二 全面理解民主的价值

三 民主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第十一章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 准确把握“公正”的丰富内涵

二 公正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 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十二章 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唯一的宗旨

一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历史发展

二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三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四 与时俱进的“为人民服务”价值要求

五 “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附录 马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 扬弃偏执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二 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三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伟平。

得书感谢您对《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隐公元年:一部另类的中国思想史 电子书
思想隐士熊逸带你读中国思想史。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电子书
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
中国思想简史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武内义雄所作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