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济法学领域的重要论文集。
内容简介
《经济法学评论·第十五卷》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办、史际春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论文集,专门探讨经济法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收录了包括经济法学著名专家、资深实务人士、优秀学者和博士研究生等作者的专题研究、实务探讨、案例评析与时评等文章,以及重要的法学讲座、国外相关领域法律研究等内容,对于学习、研究经济法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史际春:1985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师从罗马法*威周柟教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安徽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民法学泰斗佟柔教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教研室主任、法学院图书馆馆长。1998年中共中央法制讲座课题组组长,2005年中央政治局讲座主讲人。兼任北京市人大常委及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史际春,1952年3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998年担任中共中央法制讲座《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课题组组长;2005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学习讲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主讲人。2000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出版《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当代国际惯例: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法论》、《企业和公司法》等专著、教材30余种;发表《国有企业财产权性质辨析》、《论我国全民所有制实现的法律形式》、《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方面》、《法律与现实:中国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等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和地方分别所有的国家所有制研究”、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国有资产保护的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项目“中国公司法实地调研”等主要科研项目10余种。
龙毕敏,1979年8月出生于湖南湘西。就职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博士生。编写《经济法》关联指引丛书、《财税金融法典型案例》等,发表《论入世后我国三资企业税收优惠》、《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解析》等多篇文章。
李政浩,1984年7月出生于广东兴宁,中山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硕士生。
江文华,1983年10月出生于河北邯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生,发表《应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格控制体系》、《从经济法角度看豆油涨价事件》和《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法解读》等文章。$$$$$史际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法研究所所长。$$$$$主编简介:
史际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及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副主编简介:
张晓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
黄振中,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环境与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是京师理财师事务所律师,英国皇家特学仲裁员协会会员。$$$$$史际春,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中国经济法的理论与实际》、《公司法教程》(合著)、《国有企业法论》、《集体所有权研究》、《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合著)等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卷首语
变革时代的经济法学回应
专 题
论包容性法治
一、包容性法治命题及其界定
(一)包容性发展的制度需求
(二)法治与包容性发展的契合性
(三)法治是包容性制度建设的基本手段
(四)以法治推进包容性政治和经济制度建设
二、法治化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建设
(一)包容性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问题
(二)包容性发展下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三)民主与法治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建设比较
(四)以法治先行建设包容性政治制度
三、法治化的包容性经济制度建设
(一)包容性发展的经济制度建设问题
(二)包容性发展取向下的经济法律与政策定位
(三)包容性经济制度建设的法治化模式分析
(四)以法治为基础保障包容性经济制度建设
四、以包容性法治国家建设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以包容性法治践行改革共识的问题
(二)包容性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法治顶层设计
(三)包容性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法治化的方略
(四)包容性法治的具体实施
引入软法机制的治理[1]——以经济法利益实现为分析基础
一、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认识论基础
(一)经济法利益及其实现的基本认知
(二)经济法利益实现的现有研究路径及局限
二、引入软法机制治理的意识转变
(一)法观念转变:软法亦法
(二)法系统思维:软法与硬法的协同治理
三、软法机制实现经济法利益的运作原理
(一)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软法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软法机制的调整手段
四、软法机制实现经济法利益的制度构成
(一)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软法创制
(二)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软法内容
(三)经济法利益实现的软法实施
五、简短结论:迈向软硬兼施的治理时代
论现代财税法的双重政策功能
一、两种功能:本文的理论预设
二、事实维度:现代财税法的公共财政功能
三、事实维度:现代财税法的经济调控功能
四、从本体到意义:两种功能划分的理据
五、两种商谈:不同功能的理论分殊
六、实现机制:两种功能不同的实践要求
七、统一法治:两种功能的耦合
税制改革的含义与模式:法律解释学的分析[1]——以新一轮税制改革为例
一、“税制改革”的法律解释学释义
(一)“税制”的法律解释学释义
(二)“改革”的法律解释学释义
(三)“税制改革”的法律解释学释义
二、判定是否属于税制改革的具体标准
三、新一轮税制改革演变过程梳理与框架构建
(一)农村税费改革
(二)商品税制改革
(三)所得税制改革
(四)财产税制改革
(五)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六)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四、税制改革的模式
(一)税制改革的两种模式
(二)行政主导模式的两种方法
五、税制改革模式的完善——以立法主导模式与行政主导模式间的关系为重点
(一)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的横向配置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税收立法权横向配置的完善
国家治理转型与国家审计创新研究[1]
一、国家治理与中国治理的现代转型
(一)国家治理的意蕴
(二)中国治理的现代转型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语境契合
(一)国家审计:国家治理的一种正式制度
(二)国家审计治理属性的外在表达
三、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创新
论 坛
央地财税关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与财税法规制[1]
一、央地关系:事权与财力关系现状
(一)事权关系:央地事权划分不清、支出责任不明
(二)财力关系: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矛盾突出
二、因果分析:央地财税关系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事权关系现状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二)财力关系现状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三、财政分权:理顺央地财税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三)对我国财政分权的启示
四、制度构建:理顺央地财税关系的法律规制路径
(一)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增加中央政府的农村地区事权
(二)以事权定支出责任,强化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
(三)以支出责任定财权,即“以支定收”
(四)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民用水价法律规制研究[1]
一、水资源产品价格及其调整的特殊性分析
(一)民用水价及其调整的经济学分析
(二)民用水价及其调整与节约利用水资源
(三)民用水价及其调整与民生保障
(四)民用水价及其调整与产业发展
二、民用水价调整机制改革的演进、现状与问题
(一)民用水价调整机制改革的演进
(二)民用水价调整机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完善我国民用水价调整机制改革的法律对策
(一)实行阶梯计量水价
(二)关注民生保障
(三)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政府定价
(四)加强民用水价听证中的民主参与
(五)竞争法、反垄断法、产业法、财税法与价格法相配合
食品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法律问题研究
一、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规制基础
(一)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理论基础
(二)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规制
(三)规范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实践需要
二、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路径选择
(一)食品企业退出市场的渠道
(二)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程序要求
三、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现实困境
(一)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主要问题
(二)食品企业市场退出的案例分析
四、食品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善后机制——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
(二)追责机制——落实生产经营者责任
(三)监管机制——强化监管者职责
非典型就业与我国劳动法制的应对
一、非典型就业形态对我国现有劳动法制的冲击
(一)劳动基准相关问题
(二)解雇保护相关问题
(三)失业保险相关问题
二、国际劳工组织和相关国家实践经验的借鉴
(一)国际劳工组织公约
(二)欧盟及德国的实践
(三)日本的实践
(四)美国的实践
三、我国劳动法制的应对
(一)劳动基准方面
(二)解雇保护方面
(三)失业保险方面
绿色消费视阈下消费者环境责任的法律构建[1]
一、消费者环境责任的提出
(一)消费者社会责任与消费者环境责任
(二)消费者环境责任的现实意义
(三)消费者环境法律责任确立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消费者环境责任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关于消费者环境责任的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消费者环境责任的立法经验
三、完善我国消费者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
(一)建立健全消费者环境责任的具体法律制度
(二)我国消费者环境责任立法模式的选择
实践研究
上市公司必须是股份公司吗?——我国上市企业法律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一、我国对于上市企业形态的规定及其理论根源
二、企业组织的金融学理论转向
三、要求上市企业必须为股份公司导致的问题
四、围绕上市企业法律形态及相关领域的改革建议
余论:面向金融创新的企业法律形态变革
股权众筹投资者适当性的法律问题与制度塑造
一、投资者适当性的立法界定与我国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一)投资者适当性的立法界定
(二)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及其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三)我国股权众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立中的法律问题
二、我国股权众筹投资者分类管理的制度塑造
(一)股权众筹投资者分类管理制度的域外经验和制度逻辑
(二)我国股权众筹投资者适当分类和投资限额的制度设计
三、我国股权众筹平台了解客户和风险披露的制度塑造
(一)股权众筹平台了解投资者信息并进行风险披露的域外经验
(二)我国股权众筹投资者的风险能力测试和风险披露的制度设计
私募投资合同中“强制随售权”的法律构造分析
一、概念简析和特征阐释
二、条款列举和体系诠释
(一)交易发起人
(二)董事会同意
(三)触发事件
(四)约束对象:普通股股东和其他优先股股东
(五)具体要素:价格、方式、数量
三、立法规制和制度比较
(一)美国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
四、案例分析和法院立场
五、语境转换和效力检验
六、实务操作和适用建议
立法评议
我国外商投资立法修订的整体思路——兼评商务部《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一、客观必然性:外商投资立法结构性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学说介评:关于外商投资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二)学理认知:我国外商投资立法的体系梳理和结构布局
(三)实践逻辑:我国外商投资立法的路径选择
二、《意见稿》立法编纂概述:内容、定位和政策导向
三、宏观指引:《意见稿》的立法原则与价值理念
(一)国民待遇原则
(二)负面清单模式
(三)外商投资立法权限的层次逻辑及结构调整
四、微观架构:关于《意见稿》“机制设计”具体规定的介评
(一)“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的定义阐释
(二)“控制标准”的法律解读
(三)协议控制(VIE架构)相关问题
(四)关于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模式”的探讨
(五)关于外商投资监管方式的变革与调整
以史为镜
Joint Stock Company二题:基于中英语境的切换
一、Joint Stock Company与股份公司
二、Stock的所指
讲 座
公司资本制度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公司制度改革:原因、内容和可预期之效果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公私优势互补
书 评
金融法的人文关怀——读杨东《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所感
一、以人为本:对既往金融制度的检讨
二、内容革新:将金融消费关系纳入调整对象
三、价值取向:给金融消费者以公平待遇
四、法律规范: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立法目标
他山之石
欧盟竞争法有关收购“非控制性少数股权”的立场及对我国经营者集中审查权限的思考
一、Ryanair/Aer Lingus一案引申出来的欧盟合并控制的审查范围问题
二、“非控制性少数股权”的收购可能产生的潜在竞争危害
三、我国反垄断法针对“非控制性少数股权”的收购问题的规定及未来展望
美国公平贸易国内立法的最新动向
一、中印服装公司案的来龙去脉
二、美国公平贸易国内立法的最新动向之剖析
(一)旨在打击使用非法IT的新法
(二)旨在强化反补贴法纪的GPX立法
(三)美国公平贸易国内立法的最新动向之三:旨在强化劳工保护的软法的影响日益扩大
三、美国公平贸易国内立法的最新动向之评述
(一)美国公平贸易新规的产生与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公平贸易运动在全球方兴未艾和美国劳工组织强势努力的产物
(二)美国公平贸易新规的立法与实践,是美国特色贸易壁垒措施的法律结晶
(三)中国企业应该确立“公平贸易”和“正当竞争”的理念,着力改变以往的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经营模式,树立遵守国际规则和社会责任的形象,尽最大努力破解美国公平贸易领域的法律障碍
征稿启事
经济法学评论(第十五卷)是2015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史际春。
得书感谢您对《经济法学评论(第十五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