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下 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平天下 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典出】宋·王安石《洪范传》

  【原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所谓出发点,就是“修齐治平”的“修”字。在古人看来,任何设计再精妙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需落实到具体个人。因而,个体的修养水平是基础性的,能“修其心治其身”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也是从政前的准备。现在,中央的用人观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古代的用人智慧一脉相承。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典籍中精选了一百四十余条古典名句,按中国古典的政治理路,分为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个篇目。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练的现代汉语解析,而且深入发掘和阐发了其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修身为学和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号,荣获“2014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关注的自媒体账号”奖项,被誉为“离高领导人最近的微信公号”。据报道,这个致力于解读、传播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稿的公号,吸引了六十余万各级公务员和关心时局的网民。

章节目录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营养(代序)/张德修(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修身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

为学篇

古人的话语中,寄托着古人的情怀和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其书,思其人。“见贤思齐”,这也是古代官员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

民本篇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在警示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在今天,重新学习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本,也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提意见、讲问题,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官德篇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治理篇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天下篇

自古至今,中国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国力在变,和平和友善不会变。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后记

平天下 中国古典治理智慧是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平天下 中国古典治理智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希腊文明 电子书
  《古代希腊文明》一书,概述了古代希腊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到托勒密王国灭亡止的历史,内容包括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文化等,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上古神话(全四册)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神话!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