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

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为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

内容简介

本书在民族史学理论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近年来学界新的观点看法、认识、见解、体会归纳进来,真正成为“新探索”;以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为基础和主线,如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问题等,将诸多问题的内在联系阐述清楚,把民族史中带有规律性、特征性的东西凝炼出来,并以此构成体系。

作者简介

作者陈育宁,196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及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出版学术著作《民族史学概论》《北方民族史论丛》《鄂尔多斯史论集》等十余部,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宁夏通史》《宁夏百科全书》《中国藏西夏文献》等。与其爱人汤晓芳合著《北方民族史论丛》《中国回族文物》《西夏艺术史》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7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2006年被英国南安普敦索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当选“2007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任何学科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民族史学也不例外,其理论研究更为重要

中国民族史学的特殊性需要理论概括

因为历史的原因,传统史观影响我们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

现实迫切需要民族史学理论服务社会

第一章 中国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一部多民族的共同史

第二节 多民族的历史记载与文化遗产

一 传统史学对多民族历史的记载

二 少数民族文献对多民族历史的记载

三 历史遗址遗迹及出土文物中关于多民族历史的记载

四 国外文献对中国多民族历史的记载

第三节 中国民族史学的建立

一 中国民族史学的建立

二 民族史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章 民族史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民族史学理论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第一,基本概念问题

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问题

第三,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四,中华民族方面的问题

第五,民族思想与近代民族主义问题

第六,民族特性方面问题

第二节 民族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

一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二 途径、方法与学术环境

第三章 中国民族的形成及民族认同

第一节 中国民族形成的类型

一 土生型(原生型)

二 融生型(融合型、次生型)

三 外来型

四 复合型

第二节 民族认同

一 民族认同的定义

二 民族认同的产生

三 民族认同的内涵

第三节 中华民族认同

一 中国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

二 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

一 秦汉时期

二 隋唐时期

三 元明清时期

四 中国海疆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与疆域

一 传统夷夏观与疆域的形成

二 不同藩属体系的重组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三 边疆民族自居“华夏正统”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第三节 疆域与国家认同

一 边疆危机与国家意识的强化

二 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第五章 历史上的民族观与民族关系

第一节 民族观的形成与文化特征

一 民族观形成的背景

二 中国古代民族观的文化特征

三 民族观是统治阶级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一 古代不同政权之间的民族关系

二 同一政权内部的民族关系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主流与趋势

第六章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

第一节 民族迁徙流动及其特点

一 民族迁徙流动的原因

二 民族迁徙流动的路径及特点

第二节 民族迁徙流动的历史作用

第七章 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一 怀德以柔、和平交往的政策

二 武力政策

三 民族歧视政策

第二节 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一 统一时期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二 分裂时期的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第三节 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一 调整民族关系,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二 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

三 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有利于统一格局的形成

四 历史上民族政策的复杂性局限性

第八章 统一与分裂

第一节 民族与国家的统一和分裂

一 先秦时期:中原华夏族的统一与中国民族主体的形成

二 秦、汉大统一时代: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奠定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中的民族大融合

四 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五 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时期:整体分裂和局部统一中的多民族国家认同

六 元明清: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七 辛亥革命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自强与中华民族的自觉

第二节 统一分裂的交替与发展趋势

一 统一与分裂的交替及其特点

二 统一与分裂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统一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最大优势

一 统一时期战乱较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二 统一时期,实施大型工程

三 统一时期,文化上建树颇多

第九章 少数民族政权

第一节 少数民族政权的产生

第二节 少数民族政权的类型

一 民族政权的经济类型

二 民族政权的政治类型

第三节 少数民族政权地位与历史作用

一 少数民族政权是历史客观存在

二 少数民族政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对中原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有警示作用

三 民族政权建立,推动了少数民族向效率更高的农业化发展,给农业制度文明注入了新活力

四 民族政权的建立与中华的扩大

第十章 少数民族历史人物

第一节 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产生

第二节 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类型

一 少数民族政治、军事人物

二 少数民族科技、文化、艺术人物

三 民族英雄

第三节 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贡献与评价

一 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原则

二 少数民族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中的汉族

第一节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 汉族形成的三个阶段

二 汉族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一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

二 汉族是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网络和骨架

第三节 汉族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一 汉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 汉族文化的特点

第十二章 民族与宗教

第一节 宗教与民族的互动关系

一 宗教是一些民族形成的催化剂

二 宗教以民族为载体,经历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历史过程

三 某一民族往往是多种宗教的复合载体

四 特定历史时期,宗教推动或阻碍一些民族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各民族宗教信仰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特点

一 主要类型

二 分布特点

第三节 多种宗教并存与多元一体格局

一 中国历史上多种宗教并存

二 多种宗教并存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第一节 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一 文化源流的多样

二 文化类型的多样

三 文化形态的多样

第二节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渗透与中华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第十四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一节 一个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第三节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深化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一 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自然环境

二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社会要素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

一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作用

二 中华民族凝聚力在近代的强化

三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育宁。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秦汉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史家、史著研究,历史理论研究,以及《汉书》三个层面对了秦汉史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状况进行了探讨。
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利用新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的竹简帛书,探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包括研究反思,古书的学派、年代研究,古简丛考,学术史研究4部分,从郭店简、上博简等简帛篇章中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典籍的年代、学派、成书以及近现代的古史研究问题。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的户籍赋役制度,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
从胡地到戎墟.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勾连政治史、民族史维度,深度探讨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