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一部以史学批评形式写成的史学理论著作,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著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史学遗产进行了深入发掘:关于历史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关于史学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关于史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关于史学功能的理论,其逻辑结构及其阐明的理论问题,涉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勾勒出研究范围,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以史学批评形式写成的史学理论著作,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著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作者瞿林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六卷本《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撰有《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統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等论文、评论2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导论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

一、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

二、德、才、学、识

三、总结这一份史学遗产

直书与曲笔——史家作史态度与“心术”

一、“书法无隐”的传统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三、对“心术”的探究

采撰的得失——如何对待历史事实

一、采撰的得与失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为事实”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

史法和史意——从形式与内容的审视到思想的剖析

一、“史法”和“史意”

二、叶适的“史法”论及其史学批评

三、章学诚的“史意”论及其史学批评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

一、“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二、“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三、“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其是非得失,吉凶祸福,要当反之于身”

人意·时势·事理——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

二、“时势”与“事理”

三、“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

会通与断代——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

一、马、班历史视野的歧义

二、刘知幾对断代为史的推崇

三、郑樵对“会通之义”的阐释

四、章学诚论“通史家风”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

一、“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二、“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

三、为史当重“经世之大略”,明“得失之枢机”

史学的审美——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

一、史学也讲究审美吗

二、史书的“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

三、史书的文字表述之美

史论的艺术——关于历史评论的评论

一、丰富的历史评论遗产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

三、“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

心术与名教——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和礼法原则

一、“直道”和“名教”

二、“心术”和“名教”

三、“名教”观念和史学发展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

一、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二、“人恣”与“蔽真”

三、“人臆”与“失真”

四、“人谀”与“溢真”

比较与批评——兼说史学批评的活力

一、比较——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

二、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

三、史学批评的活力

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

一、从马端临评论《通典》《通鉴》说起

二、王圻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评论

三、客观“时势”和前人“苦心”

四、“古人之世”和“古人之身处”

素养·职责·成就——史家批评论三题

一、史家的素养

二、史家的职责

三、史家的成就

鉴识和探赜——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一、从“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说起

二、误区种种

三、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关于批评的批评

一、批评之批评的历史

二、批评之批评的是非

三、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史学批评的不同视角和层次

一、史学家和史学批评

二、政治家和史学批评

三、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

附论 中国史学发展概说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

一、历史意识

二、史学意识

最初的步履

一、传说、官书和史诗

二、国史和《春秋》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成一家之言

一、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

二、《史记》的“成一家之言”

三、皇朝史的创立

多途发展时期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二、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三、地方史、家史、谱牒和别传

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一、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三、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创立——《通典》

四、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

辉煌的时代

一、《资治通鉴》和《通志》

二、三部本朝史

三、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四、辽、金史学的特点

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

二、《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

三、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走向社会深层

一、方志与稗史

二、经济史撰述的繁富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总结与嬗变

一、历史批判精神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四、清代官修史书的成就

新旧更迭的开端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二、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三、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四、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后记

外一种 史学理论论与史学史论

题记

马克思和历史科学——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关于历史科学的民族特色问题

一、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科学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问题

社会调查和历史研究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

历史地看待历史——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反思·比较·历史主义

三、时代感和历史感的统一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史学思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一、历史见识和战略思想

二、历史经验和现实运动

三、历史遗产和历史前途

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史学帮助我们认识历史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史学事业

三、加强历史教育,促进民族复兴

谈谈理论修养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

二、理论修养的三个层次

三、理论修养对于历史研究的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一、“论”的旨趣、传统与特点

二、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

三、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互补与学科建设

论历史在现实中的意义

一、人们为什么必须敬畏历史

二、人们为什么必须尊重历史

三、人们为什么必须正视历史

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

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

二、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背景和特点

三、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理论意义

四、简短的小结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走向新的发展

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

彰往察来:中国史学百年回眸

一、20世纪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

二、20世纪中国史学在客观历史运动中的变化

三、20世纪中国史学的得失利害与经验教训

杂谈正史和野史

一、关于正史

二、关于野史

三、怎样看待正史和野史的价值

四、鲁迅的正史野史观

说野史

一、从“自爱垂名野史中”谈起

二、《正史削繁》与正史性质

三、辩证地看待正史和野史

四、野史的价值

论二十六史

一、从三史到二十六史

二、“前四史”和《晋书》

三、“八书”和“二史”

四、两《唐书》和两《五代史》

五、辽、金、宋三史

六、元、明、清三朝四史

七、注释与版本及考订与补作

关于《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一、《资治通鉴》的体裁

二、《资治通鉴》的内容

三、《资治通鉴》的文采

四、《资治通鉴》的价值

文省于纪传 事豁于编年——说说纪事本末体史书

一、中国史书体裁之辩证的发展

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及其特点

三、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价值

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

试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路向

一、五十年的回顾

二、关于理论研究

三、关于专题研究

四、关于比较研究

论中国史学学术史的撰述方式

一、系统的史家传记与古代史学学术史

二、构建近代史学学术史的一种模式

三、探索为史学家立言的学术史撰述路径

积极面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多途发展

出版说明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瞿林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北京史学(2018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8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8年秋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20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9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9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9年秋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9年秋季刊。
规训革命.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