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医学院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学习病理生理学理论、复习考试的参考。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国际国内病理生理学相关教材,强调了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含疾病概论(即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等)和病理生理学各论三个篇章的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石明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博士,贵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师。1995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贵阳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教学效果良好,多次在学校及院系部讲课比赛及教案比赛中获奖。2008年晋升副教授,2011年获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参编《病理生理学》教材1部,主持并完成贵州省科技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基金、省卫生厅、省地病办和省教育厅等资助研究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作为项目组重要成员参与了抗RhD抗体制备工艺和肾脏纤维化发病分子机制等项目的研究,曾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四完成人),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贵州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任务
二、地位
三、内容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二、临床观察
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四、分子生物学实验
五、体外实验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
二、亚健康
三、疾病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二、死亡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体液的渗透压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二、体液容量减少
三、体液容量不变
四、体液容量过多
第三节 钾代谢与钾代谢紊乱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紊乱
第四节 镁代谢与镁代谢紊乱
一、正常镁代谢
二、镁代谢紊乱
第五节 钙、磷代谢与钙、磷代谢紊乱
一、正常钙、磷代谢
二、钙、磷代谢紊乱
第四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概述
一、酸与碱的概念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检测指标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程度
二、根据临床资料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 缺氧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一、血氧分压
二、血氧容量
三、血氧含量
四、血氧饱和度与P5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年龄
二、组织的耗氧率
三、适当的锻炼
第五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氧疗
二、氧中毒
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二、高温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一、代谢改变
二、生理功能改变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第五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三、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四、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第七章 应激
第一节 概 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三、应激的分类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三节 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一、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二、应激性溃疡
三、应激相关性躯体疾病
第四节 防治应激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预防、消除或减少应激原
二、积极治疗应激损伤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四、补充营养
五、适当的心理治疗
第八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二、条件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活性氧的作用
二、钙超载
三、白细胞的作用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障碍
第三节 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其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二、保护生物膜,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三、清除自由基
四、减轻钙超载
五、减轻炎症反应
六、缺血预处理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
一、正常机体的凝血
二、机体凝血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二、血浆抗凝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三、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
四、VEC损伤与血栓形成
五、血细胞异常与血栓形成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血栓形成
第三节 出血的原因和机制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出血倾向
二、纤溶功能亢进与出血倾向
三、血小板异常与出血倾向
四、血管异常与出血倾向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五、DIC的实验室诊断及意义
六、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章 休克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按休克的病因进行分类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进行分类
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一、代偿期
二、进展期
三、难治期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一、细胞代谢障碍
二、细胞损伤
三、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 其他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一、感染性休克
二、过敏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治疗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四、防治器官功能障碍
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一、确保正常的发育和生长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三、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
第二节 凋亡的特征
一、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形态学变化
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与过程
一、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
三、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细胞凋亡不足
二、细胞凋亡过度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一、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
三、调节凋亡相关基因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第十二章 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及分类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过程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二、心脏的代偿反应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心排血量不足
二、静脉系统淤血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因及消除诱因
二、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构
三、调整心脏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
四、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五、其他
第十三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 概 述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第三节 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肾功能障碍
六、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三、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第十四章 肝功能不全
第一节 概 述
一、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
二、肝功能不全分类
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第二节 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分类和分期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一、概念及分类
二、发病机制
三、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肾功能不全
第一节 概 述
一、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肾功能不全的分类
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一、病因与分类
二、发病机制
三、功能和代谢变化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一、发病原因
二、发展过程
三、发病机制
四、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四节 尿毒症
一、发病机制
二、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脑功能不全
第一节 概 述
一、脑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脑功能不全的病因
第二节 认知障碍
一、认知障碍的物质基础
二、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四、认知障碍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 意识障碍
一、意识障碍的物质基础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三、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五、意识障碍的治疗原则
第十七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第一节 病因和分型
一、病因
二、分型
第二节 发病机制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二、器官血流量减少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细菌移位
四、细胞代谢障碍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肺的功能代谢变化
二、肾的功能代谢变化
三、肝的功能代谢变化
四、胃肠的功能代谢变化
五、心脏的功能代谢变化
六、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七、免疫系统的变化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中英文索引
病理生理学是2017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石明隽。
得书感谢您对《病理生理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