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赵敦华先生的思想自传。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的家学渊源、父亲影响、启蒙书籍、社会历史中思考的问题,以及1977年之后大学和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二部分回顾了作者1988年回国之后在北大工作和思考的经历。作者浓墨重彩于自己与陈修斋、洪谦、王太庆、汤一介、汪子嵩、梁存秀等老一辈学者的交往细节,治学的几次转变,以及参与学校和哲学系管理的苦乐之事。
第三部分述说了当时对其学术观点批评的回应,涉及关于基督教哲学性质、“全球伦理”的讨论、中西马关系等问题。
最后,作者对近四十年学术争鸣中与西方哲学相关的十大问题做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考。
透过作者保留至今的大量学术笔记和心得、留学日记、成绩单、习作、阅读书单、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学位答辩实录等,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一位学者的不平凡的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
作者赵敦华,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攻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督教哲学。著有《基督教哲学1500年》《回到思想的本质》《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人性和伦理的跨人性研究》《当代英美哲学举要》《西方哲学通史》(古代中世纪部分)《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和《圣经历史哲学》等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岁月如梭
自序
第一篇 志于学
一、 “我去上学”
二、 天赋和遗传
三、 开卷有益
四、 厄运
五、 驽马跬步
六、 转知成智
附:我的父亲赵伦彝
一、家世
二、农学教育
三、留学美国
四、五易其位
五、七年农学系主任
六、受到冲击
七、焕发生机
八、著述目录
第二篇 艰难探索
一、 至暗时刻
二、 初读马恩
三、 知青岁月
四、 我注马恩
五、 持续探讨,杂乱思考
六、 第一篇习作
七、 我的第一次失败教训
八、 成熟的希望
九、 七七年高考
第三篇 文史哲知识训练
一、 我的大学生活
二、 自学西方哲学
1.初学
2.解惑
3.外译哲学史笔记
4.触类旁通
5.阅读专业论著
6.自学英语
三、 专业文史知识
1.现代文学
2.马克思主义文艺简论
3.外国文学
4.美学
5.中国历史
6.现代汉语
7.古汉语
四、 我的毕业论文
五、 阜阳师范大学毕业生成绩单
六、 八一年考研
七、 我和武大
八、 我的导师陈修斋先生
九、 我在广外
第四篇 走进哲学殿堂
一、 入学
二、 记两个美国学友
三、 我的哲学士的成绩单(中文翻译件)
四、 硕士学习成绩单
五、 课程和笔记
1.本科课程
2.硕士第一年课程
3.硕士第二年课程
六、 考试
七、 硕士论文及其副产品
1.硕士论文梗概
2.“莫把康德当休谟”
八、 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
1.忆外国友人
2.忆卢汶大学中国留学生会
3.两场报告会
九、 博士论文写作和答辩
1.写作过程
2.论文梗概
3.圆满的句号
十、 重新开始的迷惘
第五篇 融入北大传统
一、 有容乃大
二、 忆洪谦先生
1.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
2.证实与证伪
3.伦理学的性质
4.学问与胆识
三、 忆王太庆先生
四、 忆汤一介先生
五、 忆汪子嵩先生一段往事
六、 Der Geist在中国的传奇人物
七、 我所感知的北大哲学传统
八、 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面向世界的一般哲学
1.总结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历史经验
2.正确认识当前哲学发展的障碍
3.现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方向
第六篇 我在北大的乐和忧
一、 乐在图书馆
二、 创办宗教学系的喜悦和烦恼
三、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1.北大宗教学系的办学目标
2.“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区别和对话
3.关于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
4.关于宗教学的跨文化研究
四、 网络世界的乐和烦
五、 北大教学改革:由文史哲试验班到元培计划
六、 古典学传统的启示
第七篇 学术争鸣
一、 简谈金银铜铁律
二、 关于国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三、 关于西学的理论问题
四、 百年回首话“五四”
五、 “学以成人”的通释和新解
六、 如何看待中西哲学传统?
七、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
八、 40年来西方哲学问题争论
1.西方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
2.西方哲学术语中译问题
3.中世纪哲学性质问题
4.康德与黑格尔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问题
5.中西哲学会通问题
6.西方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
7.启蒙与现代性的是非功过
8.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问题。
9.政治哲学中“左”“右”之争
10.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问题
九、 我看哲学的危机和未来
跋
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传是202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赵敦华。
得书感谢您对《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传》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