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全球到全国、到北京,从技术发展到产业萌芽、到治理探索的大数据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写作组历时半年多时间,收集梳理了大量北京市历年来大数据发展的资料及大数据相关政策、标准、论文等,利用文献分析、专家座谈、企业调研等研究方法,以5章19节的笔墨,系统梳理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数据发展历程。
一是聚焦关键技术,不仅整理大数据技术的演进与发展,还梳理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与大数据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新技术融合发展。
二是聚焦数据共享,溯流大数据在一地、一城、一市、一时的"源头活水”,探寻北京市在大数据领域的领头羊作用。
三是聚焦治理能力,在全球层面,对比各国的领先做法和前沿应用;在国家层面,分析我国将大数据上升为战略高度和审慎规制立法的考虑;在区域层面,梳理北京市大数据发展历程和经验。
四是聚焦应用价值,全球发展主要集中在三大重点领域和两大关键词,我国各省市强调区域特色路径,北京成为大数据全面发展的高地。
五是畅想未来发展,围绕技术、产业、治理、安全四大领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描绘未来城市与产业发展图景。
作者简介
作者张伯旭,1959年4月出生,河北辛集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现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办公室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作组
他序
自序
前言
第1章 技术之船:画出大数据远航之路
1.1 大数据的方圆之地
1.1.1 大数据:新要素的定义
1.1.2 5V:数据的新特征
1.2 大数据的关键之技
1.2.1 从“三驾马车”到Hadoop
1.2.2 从数据获取到安全保护
1.2.3 从开源生态到垂直领域
1.2.4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发展
1.3 大数据的延伸之域
1.3.1 数据掘金的四大领域
1.3.2 物联的潜能
1.3.3 云中的数海
1.3.4 启智的燃料
1.3.5 孪生的镜像
1.4 大数据的应有之意
1.4.1 让城市能思考
1.4.2 给“城市病”拍CT
1.4.3 为经济踩油门
1.5 大数据的未到之处
1.5.1 “小数据”多于“大数据”
1.5.2 未知大于已知
第2章 共享之帆:乘着大数据风起之时
2.1 大数据的汇聚之源
2.1.1 辅助一地之治
2.1.2 服务一市之民
2.2 大数据的融合之界
2.2.1 精细管理大城市
2.2.2 智慧城市巧应用
2.3 大数据的产业之力
2.3.1 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2.3.2 城市应用的新高地
2.4 大数据的发展之困
2.4.1 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
2.4.2 难以打通的数据孤岛
第3章 治理之锚:稳住大数据发展之舵
3.1 全球:竞争新赛道、布局新战略
3.1.1 全球战略:目标一致、路径不同
3.1.2 政策法规:竞争、开放、安全
3.1.3 数权保护:发展与保护并行
3.2 我国:发展新机遇、治理新窗口
3.2.1 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
3.2.2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近况及进展
3.3 北京:科技新进程、城市新发展
3.3.1 大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1990—2008年)
3.3.2 大数据确定战略地位(2009—2015年)
3.3.3 大数据奠定发展基石(2016年至今)
3.4 挑战:机制新难题、治理新高度
3.4.1 治理体系不完备
3.4.2 生态堵点待打通
3.4.3 发展潜力未激活
第4章 应用之海:探索大数据价值之源
4.1 放眼全球:大数据价值初探
4.1.1 国家:聚焦三大应用领域
4.1.2 城市:关注“连接、智慧”两大关键词
4.2 立足国情:大数据成效凸显
4.2.1 聚焦重点领域解决关键堵点
4.2.2 差异化路径打造特色区域品牌
4.3 聚焦北京:数字经济走深向实
4.3.1 引领技术融合发展前沿
4.3.2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4.3.3 释放民生大数据价值
4.3.4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第5章 发展之景:勇攀大数据风潮之巅
5.1 技术创新描绘应用场景
5.1.1 融合、迭代、演进
5.1.2 惠城、惠民、惠企
5.1.3 赋能、创新、引领
5.2 治理完善支撑市场行稳致远
5.2.1 规则体系:急用先行、规范引导
5.2.2 城市管理:精细化、参与式、智能化
5.2.3 区域协同:三地共享、数字先导
5.3 安全保障铸就公共防护网
5.3.1 重点防护:数据安全、技术可靠
5.3.2 基础支撑:新技术、新服务、新运营
5.3.3 风险防范:免疫力、洞察力、抵抗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反侵权盗版声明
数海行舟:走进数据时代的北京是2021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汪礼俊。
得书感谢您对《数海行舟:走进数据时代的北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