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透过儒家的描述以澄清我们个人与人格间的体验,旨在探究情感与价值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将揭示儒学怎样促进对情感、价值与德性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细致地描述关键情感(如同情、羞恶、恭敬、信任)以及它们与儒家核心价值德性(如仁、义、礼、信)的关联。基于此项奠基性的研究,本书将会更好地指导道德实践,并推动现象学、中国哲学、伦理学、跨文化考察、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心的秩序将被展示为情感秩序,而非逻辑或理性秩序。
作者简介
作者卢盈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与哲学系副教授、青年研究员。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现象学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入选“钱江人才计划”。
研究重心为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并发掘现代新儒学、伦理学、现象学、心理学与心理分析、海外中国哲学等学术资源,关注心、情、意识、价值话题。研究方法倾向于通过个人和人格间体验的视角进行哲学的检视与发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从纯粹的学问到真实的事物
序 “纯粹哲学丛书”
导言 儒家心学与道德体验的哲学进路
第一章 重新检视对儒家伦理学的康德式诠释
第一节 休谟与康德:谁更接近孟子?
第二节 心:作为情感的意向
第三节 个体尊严与自律
第二章 马克斯·舍勒与王阳明思想中先天的价值与感受
第一节 儒家心学中道德情感的特征
第二节 马克斯·舍勒的先天价值与感受观念
(一)价值现象学与价值伦理学
(二)价值、偏好与情感
(三)价值的级序与爱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中的价值与感受现象——兼及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
第三章 同情与爱的现象学
引言
第一节 同情与共感现象学
第二节 爱的现象学
第三节 爱的再探讨
(一)爱与偏好
(二)回爱与爱的滥用
(三)爱与人格的独立性
(四)爱与预期、希望
(五)爱与差等、偏私
(六)与偏私的爱对立的另一极端——抽象的爱
结语
第四章 同情、爱与儒家“仁”的观念
引言
第一节 孟子对仁的描述中的同情与爱
第二节 一体之仁与爱
第三节 仁爱的普遍性与良知
第四节 同一感、一体感与个体性
(一)“一体”是否意味着“无己”?
(二)王阳明对自我个体人格的肯定
(三)一体之仁与儒家的自我观念
结语
第五章 羞耻现象学
引言
第一节 羞耻体验中精神、生命与快乐的冲突
(一)返回自我
(二)原初型羞耻和显明型羞耻
(三)先天羞耻和社会羞耻
(四)性羞耻
第二节 破坏性羞耻和羞辱
(一)破坏性羞耻
(二)羞辱
结语
第六章 羞耻与儒家“义”的观念
第一节 义:责任与内在情感
第二节 儒家语境中的羞耻与义
(一)羞耻所揭示的精神与义
(二)羞耻与鄙视(不屑)
(三)玷辱与社会羞耻
(四)羞耻与作为正路的义
第三节 礼、仁与义
第七章 敬之现象学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中“敬”的两种基本含义
第二节 作为道德感受的尊敬之三类
第三节 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谦卑、崇敬以及相关的感受
(一)骄傲与道德骄傲
(二)谦卑与尊敬的关联以及对上帝的尊敬
(三)谦卑与崇敬
第四节 儒家语境中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
第八章 敬与儒家“礼”的观念
第一节 礼的来源和基础
(一)礼的特征与基础
(二)积极的礼:表达道德与宗教情感
第二节 礼与尊敬的关联:礼[乐]如何恰当地表达道德和宗教尊敬
(一)礼之别与乐之同
(二)在恭敬和尊敬中对他人价值的认知和评估
(三)对亲密和不熟悉之人的尊敬
(四)对自我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期望
(五)破坏性的敬与礼
结语
第九章 信任、守信与不信任
导言
第一节 信任与守信的表现与关联
(一)信任与理性认知
(二)初始的信任与决定的信任
(三)不守信是不信任的诱因
(四)对信任的评价及其与守信的关联
(五)精神之信任与信仰
(六)守信的表现与意义
第二节 不信任相关问题:破坏信任的力量、欺诈与避嫌
(一)破坏信任的力量
(二)儒家对计谋诈术的评价
(三)对他人(可能或现实的)欺诈之应对与考察
(四)契约与信任的吊诡
(五)不被信任、避嫌与消弭猜疑
总结
结语 “心有其理”与“人心惟危”
参考文献
致谢
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学哲学的阐明是202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卢盈华。
得书感谢您对《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学哲学的阐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