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探析了当以色列由集体主义社会演变为以个人主义和本土身份认同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时,电影如何代表并塑造了人们对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以色列电影的历史条件和主流思想,以及艺术选择反映和帮助我们揭示方式,第一章介绍了1948年以前的犹太复国主义电影,这些电影赞扬了开拓的美德;第二章讨论了对这种电影传统的反应,以及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中致力于个人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一代电影人的出现;第三章主要关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以及阿拉伯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第四章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电影的后现代转折;第五章的重点是21世纪前十年的三部电影,涉及以色列入侵和占领黎巴嫩的各个方面;第六章采用了更具概括性的视角,考察了爱和性在以色列电影中的地位,以及以色列银幕对它们的描绘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最后一章探讨了宗教电影在以色列的出现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埃兰·卡普兰,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以色列研究。著有《超越后复国主义》《犹太激进右翼:修正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及其思想传统》,与德瑞克·潘斯纳合著有《以色列的起源(1882-1948):记录下的历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先驱者,战士与移民
《阿沃达》与前国家电影
《24号高地》
《萨拉赫·沙巴蒂》
第二章 向内审视
《月亮上的洞》
《芳心封锁》
《无处之光》
《木枪》
第三章 在场的缺席者
《东风》
《假婚》
《前进,人民》
《詹姆斯的耶路撒冷之旅》
《渴》
第四章 后犹太复国主义状态
《舒鲁》
《魔咒》
《迟婚有罪》
第五章 “黎巴嫩三部曲”与以色列电影中的后政治转向
《波弗特》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黎巴嫩》
第六章 以色列银幕上的厄洛斯
《爱斯基摩人利蒙》
《窥视者》与《大眼睛》
《女性案件》
禁忌之爱
伊坦·福克斯
新暴力电影
《母子情深》
第七章 在神的影像中
《游荡者》
《禁城之恋》《秘密》和《布鲁里亚》
《填补空白》与《客人》
《我父我主》
《虔诚巡护》
尾声 大银幕,小屏幕
注释
索引
致谢
以色列电影:历史与思想是202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埃兰·卡普兰。
得书感谢您对《以色列电影:历史与思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