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条"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搜索结果
  • 范永康
  • 本书深入剖析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政治化,探讨文学政治学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建构。
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电子书
  • 胡建国 著
  • 一般而言,理想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中产阶层在其间所占比重越大,社会越稳定。各种体制的国家,概莫能外。而中产阶层崛起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其间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态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往往造成不同的影响。本书将社会变革的多维因素纳入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分析中来,从本土化入手,构建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分析框架,利用2001年以来的全国调查数据,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状况与影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 电子书
  • 袁张帆 著
  • 本书在“语言转向”这一时代主题和研究范式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批判性话语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理论依据、分类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体系建构。旨在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 电子书
  • 方向明
  • 这是一部关于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1921—2008),浙江省余姚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翻译家和诗歌理论家,九叶派代表诗人之一。书稿选取了袁可嘉在西南联大求学等重要人生经历,描述了袁可嘉与卞之琳、穆旦、余光中等人的交往互动,勾勒出袁可嘉求学治学的动态脉络。作者以专业严谨又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多方面地展现了袁可嘉在学术上的贡献,为理解九叶派的形成、新诗现代化的
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 电子书
  • 赵伟
  • 本书采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意识形态和激进政治行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维度勾勒出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逻辑架构和转向历程。检视和剖析齐泽克阐释的理论转向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4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5年第4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 张一兵
  •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当代港澳研究(2019年第2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9年第2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8年第3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8年第3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3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5年第3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6年第1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6年第1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6年第2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6年第2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7年第1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年第1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7年第2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年第2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7年第4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年第4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8年第1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8年第1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8年第4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8年第4辑。
当代港澳研究(2019年第1辑) 电子书
  • 陈广汉 主编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9年第1辑。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电子书
  • 薛焱 著
  • 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应有意识、基本维度和基本途径。
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 电子书
  • 龚正伟著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以迅猛的趋势向前发展。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领域也孳生了一系列不道德和不法的现象,并在不断地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适应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当今我国体育的现实,遵循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构建当代中国体育伦理与法律规范已成为理论界的一项伟大使命。体育是适应身体活动(APA)与身体教育(PE)及竞技运动(Sport)的复合体,是人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