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概论

印度哲学概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梁漱溟民国北大讲义,开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之先河,历百年仍为典范。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题记

第三版自序

第一篇 印度各宗概略

第一章 绪论

一、古代典籍

二、宗计繁出

三、诸宗与佛法

四、诸宗比较

第二章 诸宗概略

一、弥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佉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七、余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佛陀

二、乘藏教相

三、宗传部别

第四章 印度各宗与宗教

一、诸宗与宗教

二、佛法与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与哲学

一、诸宗与哲学

二、佛法与哲学

第二篇 本体论

第一章 一元二元多元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无神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异有无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有我无我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六章 空有论有性无性论

一、佛法相宗

二、佛法性宗

三、两家争持之辨解

第三篇 认识论

第一章 知识本源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知识界限效力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知识本质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明论

一、尼耶也派

二、佛法

第四篇 世间论

第一章 宇宙缘起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人生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法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脱论

一、诸宗

二、佛法

印度哲学概论是2021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梁漱溟。

得书感谢您对《印度哲学概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别文化史书系印度文化史 电子书
本书稿按时间顺序,主要记述了印度史前、吠陀时代、列国时期、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群雄割据时期、莫卧儿王朝、近代时期的文化。介绍了印度文明的起源,以及宗教、艺术、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情况,包括近代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些情况。除了介绍印度整体的概况之外,还介绍了印度各邦的一些具体情况。书中还简述了中国和印度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并且附录了中印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及影响概述。
印度尼西亚国情报告(2015) 电子书
2015年是中国—印尼关系中比较特殊的年份,即中国—印尼建交60周年和万隆会议65周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印尼“全球海洋强国”战略迎来了合作共赢的契机。加强与东南亚最大国家印尼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一部分。本书从政治、外交、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对2015年印尼国情做了全方面的透视,特别强调了中国与印尼未来发展合作的可行性。
印度尼西亚国情报告(2017) 电子书
本书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技与体育等领域对2016~2017年印尼国情做全方位的透视。书中重点分析了印尼政党政治、人权发展等,反映了最近的印尼政治生态;从印尼的东盟政策、西方政策、中国政策及其他区域和国家的政策开展研究;从印尼的工业发展情况、金融业发展情况、农业发展情况、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中国—印尼的经贸关系发展等方面展开,反映了印尼最近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以及印尼同中国的经济关系发
印度尼西亚国情报告(2016) 电子书
2016年是中国一印尼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一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对接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一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印尼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情发展纷繁复杂,尤其是印尼的政局更为复杂多变,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一印尼双边关系的发展。本书对2015~2016年印尼的国情进行了全方位的透析,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历史哲学 电子书
本书由作者在厦大开设“历史哲学”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以”历史哲学”命名的学术著作。朱谦之在此书中不仅系统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理论,而且还运用历史哲学的理论方法来解析世界哲学的发展历程。与梁漱溟探寻东西哲学的不同发展路向有所不同,朱谦之则探寻东西哲学的共同发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