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刑法研究》共13卷,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本卷为刑法总论Ⅱ,内容包括构成要件、违法性两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犯罪论的基本学术观点。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论和刑罚论的理论叙述。犯罪概念论和犯罪构成论是犯罪论的基本内容,刑罚论是关于刑罚概念和刑罚制度的理论叙述。
作者简介
作者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三、构成要件(续)
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
一、贝林:构成要件论的基调奠定
二、特拉伊宁:构成要件论的结构变异
三、中国:构成要件论的模型还原
论身份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一
二
三
“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
一
二
三
四
论客观危害中的行为事实
一
二
三
四
刑法行为论的体系性构造
一、行为论概述
二、行为的理论
三、行为的构造
他行为能力问题研究
一、他行为能力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价值
二、他行为能力与意志自由
三、他行为能力与不可抗力
四、他行为能力与紧急避险
五、他行为能力与期待可能性
结论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一
二
三
四
犯罪不作为研究
一、不作为的行为性
二、不作为的作为义务
三、不作为的类型
论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
一、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的地位
二、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性质
三、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的来源
四、宋福祥案之作为义务的评析
作为义务: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
一、作为义务的体系性地位
二、形式的作为义务论
三、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不作为犯论的生成
一、不作为犯论的学说深化
二、从形式的作为义务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三、不作为犯论的司法认知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一
二
三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一、苏俄哲学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对中国的至深影响
二、中国刑法理论独立研究因果关系的探索焦点
三、我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缩影: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转变
四、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客观归责理论得到认可的过程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史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一
二
三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一
二
三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一、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界定与描述
二、德日刑法学中的表现犯:概念与性质
三、我国刑法学中的表现犯:借鉴与争议
四、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分析与认定
四、违法性
违法性的中国语境
一、德国刑法中的违法性要件
二、我国刑法中的违法性近似概念
三、分析与评论
违法性论的重塑——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一
二
三
四
正当化事由研究
一、正当化事由的概念
二、正当化事由的根据
三、正当化事由的分类
四、正当化事由的形式Ⅰ:防卫权
五、正当化事由的形式Ⅱ:避险权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从正当行为切入的学术史考察
一
二
三
四
正当防卫制度的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
一、1979年刑法:防卫权的初现与“严打”的阴影
二、正当防卫的修订: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纠正
三、1997年刑法: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偏差
正当防卫的司法偏差及其纠正
一、正当防卫司法认定的偏差
二、正当防卫司法理念的更新
三、正当防卫司法规则的形塑
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以及研析
一
二
三
论无过当之防卫
一、无过当之防卫的概念
二、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
无过当之防卫:以指导性案例为线索的分析
一、叶永朝故意杀人案:无过当防卫之“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界定
二、李小龙等故意伤害案:无过当防卫之“行凶”的理解
三、吴金艳故意伤害案:无过当防卫之“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认定
结语
刑法研究(第七卷):刑法总论II是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兴良。
得书感谢您对《刑法研究(第七卷):刑法总论II》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